微信读书
首页
传书到手机
墨水屏版
手机版
登录
冷战中的盟友——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国家关系
沈志华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系统梳理社会主义阵营(中、苏、东欧、朝鲜、越南等)内部的合作与冲突,探讨“兄弟国家”关系的实质。通过经济援助、军事同盟和政治控制案例,揭示阵营内霸权结构与民族主义的矛盾。
close
简介
系统梳理社会主义阵营(中、苏、东欧、朝鲜、越南等)内部的合作与冲突,探讨“兄弟国家”关系的实质。通过经济援助、军事同盟和政治控制案例,揭示阵营内霸权结构与民族主义的矛盾。
版权
出版时间
2013年1月
字数
417,891
分类
政治军事-军事
微信读书推荐值
评分不足
8人点评
推荐
一般
不行
推荐
一般
不行
热门划线
去 App 查看全部
冷战中的盟友——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国家关系
沈志华
版权信息
建国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基本情况
一 提供低息贷款
二 援建重点项目
三 发展双边贸易
四 开办合股公司
五 提供技术资料
六 派遣苏联专家
七 培养中国专家
八 协助编制经济计划
赫鲁晓夫与苏联归还旅顺海军基地
一 斯大林得以继续使用旅顺基地
二 赫鲁晓夫主动提出归还旅顺口
三 苏联军队撤退及旅顺基地的交接
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及政策变化
一 为了满足中国的政权和经济需要
二 专家派遣和管理工作的混乱局面
三 苏联专家来华的高潮时期
四 苏联的谨慎政策和中国的少而精原则
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作用和影响
一 倡导“全面学习苏联”的方针
二 苏联专家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三 提出“以苏为鉴”的口号
四 “大跃进”和中苏分歧的影响
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生活及工作条件
一 关于苏联专家来华工作条件的谈判
二 苏联专家的待遇和中国的实际支出
三 对苏联专家日常生活的关心和照顾
四 苏联专家的工作环境及其变化
苏共二十大、非斯大林化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一 苏共二十大路线的实质
二 非斯大林化现象的由来
三 苏共二十大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援助和限制: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方针(1949-1960)
一 赫鲁晓夫开启了中国原子能和平利用之窗
二 苏联对中国核援助的方针出现突破性转变
三 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帮助及其限度
四 赫鲁晓夫决心撕毁合同终止对中国的核援助
试论朝鲜战争期间的中朝同盟关系
一 关于军队的指挥权问题
二 关于越过三八线后是否南进的问题
三 关于朝鲜铁路的管理权问题
四 关于停战谈判和结束战争的问题
左右逢源:朝鲜战后经济重建与外来援助(1954—1960)
一 准备时期(1953—1954)
二 三年计划期间(1954—1956)
三 五年计划期间(1957—1959)
四 “缓冲”时期(1960)
朝鲜劳动党内权力斗争与中朝苏三角关系
一 起因:苏共二十大引起的风波
二 经过:八月全会前后朝鲜党内斗争和中苏的干预
三 结局: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
朝鲜族居民跨境流动:中国的对策及其结果(1950—1962)
一 朝鲜族居民的国籍问题及其解决
二 中朝政府对边民流动的政策和措施
三 非法越境问题及中国的处理方针
1956年十月危机:中国的角色和影响
一 前提:苏联、东欧、中国三角关系
二 处理波兰危机:苏联未遂的军事干涉
三 处理匈牙利危机:苏联第一次出兵
四 处理匈牙利危机:苏联第二次出兵
五 结论:中国开始介入东欧事务
中国对东欧十月危机的反应和思考
一 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不同声音
二 再次讨论波匈事件和斯大林问题
三 年国社会的反应和“少数人闹事”
四 中共采取的各种让步和安抚措施
五 毛泽东强调要注意思想动向
1956年的波兰危机与中波关系
一 中波在苏共二十大后开始接近
二 中国对波兹南事件的看法
三 中共八大期间中波领导人的接触
四 中国在阻止苏联武装干涉问题上的作用
五 中共帮助协调苏联与波兰的关系
六 中波之间对匈牙利事件的分歧意见
七 毛泽东对哥穆尔卡的认识和评价
中国“旋风”:周恩来1957年1月的穿梭外交及其影响
一 波兰危机和匈牙利动乱的余波
二 周恩来三国之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 在新的基础上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附录
关于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俄国档案文献
关于在华苏联专家的俄国档案文献
关于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如何出笼的俄国档案
关于周恩来出访苏、波、匈三国的档案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表
是否关闭自动购买?
关闭后,阅读到本书未购买章节均需要手动购买确认。
取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