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
余华(1960年4月3日-),中国当代作家,生于浙江杭州,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现就职于杭州文联,海盐县文化大使。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22年6月13日,其长篇小说《文城》荣获第十届“春风悦读榜”白金图书奖。
我胆小如鼠(看完从胆小怯懦变得松弛强大!)
1.4万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3.7%
余华献给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孩子的自传,看完从胆小怯懦变得松弛强大! 余华:我曾是千千万万个敏感怯懦的孩子中的一个,这是我们共同的自传! 有一句成语叫胆小如鼠,说的就是我的故事。 本书收录余华创作的《我胆小如鼠》《夏季台风》《四月三日事件》《一个地主的死》四篇中篇小说。这些作品包含着余华的成长经验,淋漓尽致地呈现了每个人在青春期可能会经历的敏感、自卑和怯懦,让无数挣扎在人生转折期的年轻人产生了共鸣。
活着
319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2.0%
同名电影《活着》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两大影帝影后主演,1994年该片在第47届戛纳电影节上斩获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同时还荣获了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等重要奖项。由《活着》改编的电视剧《富贵》2005年开播,在第13届上海电视节上,摘得“白玉兰”奖——电视剧评委会大奖。《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本书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0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并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余华本人则于2004年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女人的胜利(余华现实主义代表作)
309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7.8%
“他会求你,他甚至会下跪,他还会打自己的耳光,你都不要心软,他会一次次地发誓,男人最喜欢发誓,他们的誓言和狗叫没有什么两样,你不要相信。” ——第11页《 女人的胜利》 “我才二十四岁,可我这一个星期过得像个忙忙碌碌的中年人一样,我不能和自己的青春分开得太久……” ——第68 页《 我为什么要结婚》 本书收录《女人的胜利》《我为什么要结婚》《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等十三篇余华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佳作,其中包括首次在国内出版的《明天就出来》。这些小说呈现了生活的无奈与荒诞,又以幽默的语言带给我们化解苦闷生活的巨大力量。 “这是我所有中短篇小说中与现实最为接近的作品,可能是令人亲切的,不过也是令人不安的。我想这是现实生活给予我们最基本的感受,亲切同时又让人不安。生活是那么的强大,它时常在悲伤里剪辑出欢乐来。” ——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
188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0%
《在细雨中呼喊》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经典文本,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小说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心灵历程。《在细雨中呼喊》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记忆中的时间的感受,叙述者天马行空地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维度里自由穿行,将忆记的碎片穿插、结集、拼嵌完整。
第七天
141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7%
《第七天》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叫杨飞的人死去了,但他的灵魂似乎还没走远,他接到一通电话,殡仪馆的人抱怨他火化迟到,而即将被火化的竟是杨飞自己……他在去殡仪馆的路上经历了一系列光怪陆离的事件,以及与生前亲友的爱恨离别。生活的不易、爱情的曲折、亲情的温暖……让活着的人无从找寻出口,只能在死后的世界里得到和解与救赎。余华用拙朴简白的手法写出了深沉的悲痛和感人的温情,写尽了中国人的善良与悲哀。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107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2.5%
这个是余华自2003年以来的首部杂文集。十年来他走遍世界,以亦庄亦谐的笔锋将观察到的社会、时事、文化等现象一一记录剖析,在日常生活的表象下洞见社会固有病灶,对我们生活的时代进行了由外而内深刻反省,在与世界的踫撞交锋中,呈现出一个崛起、变迁中的中国。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兄弟(第3版)
98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5%
余华作品,被誉为中国的弥尔顿《失乐园》,荣获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入选瑞士《时报》2000年至2010年这10年来全球最为重要的15本书。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他们在相互照顾中成长……本书荣获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入选瑞士《时报》2000年至2010年这10年来全球最为重要的15本书。
许三观卖血记(第3版)
95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3%
本书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小说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他哭了。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本书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十八岁出门远行
75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9%
一定要出去闯闯,哪怕鼻青脸肿! 一战成名!一发表就震惊文坛,让27岁的余华开始载入中国当代文学史。 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十八岁出门远行》 全书收录《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往事与刑罚》《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等十篇余华极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佳作,全面呈现余华年轻时的写作风貌。《十八岁出门远行》写的是每个年轻人的理想、困惑、幻灭与成长。
文城
41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8.0%
时隔8年,余华全新长篇重磅归来!人生就是自己的往事和他人的序章。时代的洪流推着每个人做出各自的选择。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增订版)
27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9%
·余华迄今为止最重磅杂文集:涵盖1989-2024年间经典文章43篇,篇篇精彩 ·精心编选的诚意之作:以2015版同名杂文集为基础,保留倍受读者喜爱的篇目,删去15篇,新增17篇,使全书编排更具主题性、完整性 ·余华亲自参与编选!立体呈现作者的精神世界,带你走近更真实、更丰富的余华 ·内容包含人生经历、社会观察、生活感悟等多个主题,在犀利而幽默的文字中,收获关于自我与世界的深刻理解 ·封面插图余华亲选!来自艺术家徐冰的“地书”系列,用人人都看得懂的符号呈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河边的错误(朱一龙主演同名电影原著|微信读书联合出品)
23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3%
发疯虽然解决不了问题,但至少能让我痛快一把! 余华发疯自救之作!28岁的余华也想发疯! 本书收录《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古典爱情》四篇余华早期小说代表作。这些作品记录了余华1986到1988两年多的写作经历,也记录了这两年多令他不安的精神状态。 看透人生荒诞本质的余华,用冷静直接的语言再现荒唐的生存状态,每一篇都疯狂得毛骨悚然:刑警队长在追凶过程中逐渐走向疯癫;兄弟之间冤冤相报、陷入复仇的循环;历史老师活在残忍的幻想中,不断自我伤害…… 每个人都有奈何不了的人生困境,偶尔放弃理性反而活得轻松起来。
余华中短篇小说集
12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3.3%
包含《十八岁出门远行》《河边的错误》《我胆小如鼠》3册。 余华成名作!一发表就震惊文坛,让27岁的余华开始载入中国当代文学史。 《十八岁出门远行》 中收录《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往事与刑罚》《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等十篇余华极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佳作,全面呈现余华年轻时的写作风貌。 《河边的错误》中收录了余华具有代表性的四部中篇小说《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用平静的语言讲述残酷的故事。 《我胆小如鼠》收录余华创作的《我胆小如鼠》《夏季台风》《四月三日事件》《一个地主的死》四篇中篇小说。这些作品包含着余华的成长经验,淋漓尽致地呈现了每个人在青春期可能会经历的敏感、自卑和怯懦,让无数挣扎在人生转折期的年轻人产生了共鸣。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余华经典散文
9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3.7%
如果说余华的小说是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品,那么散文则更加体现了他的艺术思想,最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余华。本书是余华的散文作品集。分为“一个记忆回来了”“文学·音乐·旅行”“活着,为了讲述”三大章节,包含对往事的追忆与深思,对文学和音乐的独到见解,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对整个社会和历史的反省。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余华长篇小说全集(全四册)
4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2%
《活着》讲述了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许三观记》一书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在细雨中呼喊》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经典文本,是余华的长篇力作。
文学或者音乐
2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3%
余华将这部《文学或者音乐》称作他的个人阅读之书,和声之书。所收录的28篇文章,记录了余华三十年的个人阅听史,他对经典巨作的一次次沉潜,一遍遍重读与回响,都被浓缩在330页的字里行间。在这里,他以“写小说者”的敏锐和同感力,反复叩问,引领我们走近博尔赫斯、福克纳、卡夫卡、契诃夫、马尔克斯、肖斯塔科维奇、柴可夫斯基等巨匠大师,条分缕析他们的叙事技巧,抵达他们创作中的秘密所在,而这些经典作品也正是在不懈的阅读和解读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无论共鸣也好,反驳也好,这些缤纷时刻的来临,都激荡出阅读和原典之间的应力。打开书,一趟文学与音乐经典的启蒙之旅由此启程。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1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3.3%
“文学包罗万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人。”《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著名作家余华亲自编选的一本最新杂文集。本书正是他近年来所发表的杂文结集,余华充满睿智又真诚地分享了他的观察和思考,内容包罗万象,从往事到现实,从自我到时代,既漫谈生活体验,也谈及创作心得,他生动回忆了他和福贵、许三观等笔下人物的相遇,也讲述了走访世界时和勇敢的波兰农民、意大利精神病院病友的相遇……有时候他们千千万万,有时候他们就像是同一个人。这些对人性宽广与丰富的探究,展现出一位优秀作家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而命运无常中凝练出的一个个故事,不仅连接着我们的过去与未来,也最终指向了所有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最根本的力量来源。
黄昏里的男孩
2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7%
《黄昏里的男孩》收录了十二篇作品,这是我所有中短篇小说中与现实最为接近的作品,可能是令人亲切的,不过也是充人不安的。我想这是现实生活给予我们最基本的感受,亲切同时又让人不安。这些中短篇小说所记录下来的,就是我的另一条人生之路。与现实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着还原的可能,而且准确无误。虽然岁月的流逝会使它纸张泛黄字迹不清,然而每一次的重新出版都让它焕然一新,重获鲜明的形象。这就是我为什么如此热爱写作的理由。
许三观卖血记/余华作品系列
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犹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 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 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于是,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他努力这样去做,在叙述的时候,他试图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位读者。事实也是如此,当这本书完成之后,他发现自己知道的并不比别人多。 书中的人物经常自己开口说话,有时候会让作者吓一跳,当那些恰如其分又十分美妙的话在虚构的嘴里脱口而出时,作者会突然自卑起来,心里暗想:“我可说不出这样的话。”然而,当他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当他阅读别人的作品时,他又时常暗自得意:“我也说过这样的话。” 这似乎就是文学的乐趣,我们需要它的影响,来纠正我们的思想和态度。有趣的是,当众多伟大的作品影响着一位作者时,他会发现自己虚构的人物也正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着他。 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作者在这里虚构的只是两个人的历史,而试图唤起的是更多人的记忆。 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子再活一次。”写作和阅读其实都是在敲响回忆之门,或者说都是为了再活一次。
孤独是生命的清欢
本书收录了余光中、张晓风、余华、林青霞、王蒙、王安忆、苏童、迟子建、聂华苓等众多知名作家的散文作品。 作家们通过各自的经历和感悟,诉说着对孤独的独特感受。生活中,孤独是常伴身侧的密友;记忆里,孤独是从衣袖中溜过的清风;在清晨,孤独是睁开眼睛看到的diyi束光;在深夜,孤独是黑暗给予的zui深情的拥抱……孤独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依存。孤独是灵魂的摆渡,是昏暗时刻抽离出的光。 只有历经孤独,才足以活出人生的清欢。
人间逍遥客
我们都有陷入黑暗、不幸、困顿的时刻,但我们都知道不会一直如此。本书收录的6篇中篇小说,均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人们在生活中的迷失与清醒。迷失并不可怕,穿越迷途,生命会变得更加辽阔与丰盈。 余华《现实一种》讲述执念对心灵的摧毁,只有放下执念,心灵才能摆脱束缚,收获自由;迟子建《零作坊》启示我们在面临理想与现实的种种冲突后,该怎样看待自己的命运……6个故事照见我们内心的执迷与疯狂,照见生命的困境与局限,进而启示我们如何拨开迷雾,放下无谓的执念,活出更洒脱、更逍遥、更通透的自己。
现实一种
2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7.9%
收录电影《河边的错误》同名原著小说。《现实一种》是我从1986年到1998年的写作旅程,十多年的漫漫长夜和那些晴朗或者阴沉的白昼过去之后,岁月留下了什么?《现实一种》里的这些中短篇小说所记录下来的,就是我的另一条人生之路。与现实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着还原的可能,而且准确无误。虽然岁月的流逝会使它纸张泛黄字迹不清,然而每一次的重新出版都让它焕然一新,重获鲜明的形象。
战栗
推荐值 58.9%
余华的经验使他写作可以不断地去唤醒其记忆,他相信这样的记忆不仅属于我个人,这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形象,或者说是一个世界在某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烙印,那是无法愈合的疤痕……《战栗》便是他其中一个小说集。《战栗》中收入了余华的三篇中篇小说,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品。《偶然事件》揭示的是命运的偶然性与重复性;《一个地主的死》展示的是走向不归途的命运;而《战栗》中,一个被命运捉弄的诗人,无奈地用痛苦的方式表达欢乐……这些关于命运的故事,既有现实的,也有内心的。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5%
一个好的作家,他描写现实,述说一个悲剧,不管是用来警世,亦或表达他的失落和绝望,但是后文学的意义都在于告诉人们真相并给予人们希望,余华正是留下了这样的希望。在《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这本集子里,余华收集了近年来的一些关于写作、关于社会、关于他个人童年回忆的文章,虽然在他的所有文字中算不得出采,但是有两篇文章很值得推荐,因为一篇解释了阅读的意义——《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而另一篇则阐述了漂泊的幸福感——《别人的城市》。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6%
收入了中国当代经典名著《活着》作者余华的随笔作品:《我能否相信自己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尔赫斯的现实》《诃夫的等待》《鲁佐德的故事》《岛由纪夫的写作与生活》《心之死》《卡夫卡和K》《文学和文学史》《威廉·福克纳》《安·鲁尔福》等24篇。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推荐值 68.5%
收入了中国当代经典名著《活着》作者余华的随笔作品:《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音乐的叙述》《高潮》《否定》《灵感》《色彩》《字与音》》《重读柴可夫斯基》《消失的意义》《强劲的想象产生事实》《人类的正当研究便是人》《韩国的眼睛》《灵魂饭》等13篇。
世事如烟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3.3%
收入了中国当代经典名著《活着》作者余华在1986-1998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死亡叙述》《爱情故事》《命中注定》《两个人的历史》《难逃劫数》《世事如烟》共8篇。
鲜血梅花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59.5%
收入了中国当代经典名著《活着》作者余华在1986-1998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鲜血梅花》《古典爱情》《往事与刑罚》《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祖先》共5篇。
余华作品全集(收录《河边的错误》同名原著小说)
38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8.8%
本套装收入了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13部经典代表作品。
小文艺·口袋文库·小说系列(全19册)
轻量级风格,中量级篇幅,重量级阵容——上海文艺出版社重磅推出“小文艺·口袋文库”,一套轻便丛书涵盖小说、社科随笔、传记等多种文学体裁,以百种规模回归阅读本质,重拾书香风雅,希冀“成为你的美好时光”。“小文艺·口袋文库”首批推出“小说”系列19种,精选聚焦现实的“中国故事”,于日常经验的褶皱,邂逅那些低语的灵魂,讲述独属我们这个时代的传奇,以精美故事拼贴人生版图。接下来陆续推出的“器物”和“偶像”系列,则分别为引进版社科类和传记类读物,均以中篇体量解码大千世界——正所谓:口袋虽小,有容乃大。本套丛书,囊括了余华、苏童、李洱、格非、徐则臣、韩少功、裘山山等中国现当代名家作品,包含《我胆小如鼠》《群众来信》《二马路上的天使》《不过是垃圾》《伪证制造者》《报告政府》《正当防卫》《特蕾莎的流氓犯》《无性伴侣》《单身汉董进步》《不准眨眼》《荔荔》《夏朗的望远镜》《城市八卦》《请女人猜谜》《北地爱情》《目光愈拉愈长》《致无尽关系》《金链汉子之歌》共19部作品。好读、便携、有格调,口袋文库,你的贴身小文艺,用碎片化时间来感受经典的力量吧。
古典爱情
《古典爱情》讲述九元丛书,顾名思义,单本定价九元。以低廉价位推出丛书,惠及读者,始终是出版业推广好作品的一种手段,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传统之一。编辑出版九元丛书,意在承继优良传统,使优秀的文学作品得到更好的普及,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共享当代文学的精神食粮。九元丛书第一辑,凡二十种,均为近三十年时间里涌现的优秀中篇小说,故定名“中篇金曲”。此后还将有第二辑、第三辑……其他门类的文学作品小辑亦将进入九元丛书的视野。需要说明的是,还有一些本该纳入丛书第一辑的优秀中篇佳作,因其版权等技术性问题未能解决,而不得不忍痛割爱。对此,我们深表遗憾,并请广大读者见谅。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2005年12月
灵魂饭
收有“流行音乐”、“消费的儿子”、“最初的岁月”、“午门广场之夜”、“别人的城市”、“我的写作经历”、“文学和民族”、“妥协的语言”等散文。
中篇小说金库:一九八六年
作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余华的作品以精致见长,通过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在《中篇小说金库:一九八六年》里,死亡不再成为具体生命的果断消亡,而是演变成一种漫无边际的过程——这个被无限延长了的死亡过程,是由一位疯子所自演自导的历史酷刑。它是中国传统刑术的重新复活,又是历史劫难的再度重演。1966年“文革”爆发,1976年结束,而到了1986年,灾难依旧以特定的方式在延续。余华试图以隐秘的悲剧打开晦暗的历史缺口,复苏人们的内心记忆,不料却敲开了国人日渐麻木的灵魂。 除文本外,《中篇小说金库:一九八六年》附加若干有关作家及作品的背景材料,如作家的创作手记、回忆录、访谈、评论,包括照片、手迹等,使之更加充实、完善,既可作为文学史参考资料,亦可作为文学青年及文科学生的文学范本。
高潮
《高潮》中的文章均是余华对音乐的感受的文字表述,他说:"音乐的叙述和文学的叙述有 时候是如此的一臻,它们都暗示了时间漫长的衰老和时间漫长的新生,暗示了空间的转瞬即 逝:它们都经历了段落的开始,情感的跌宕起伏,高潮的推出和结束时的回响。音乐中的强 弱和渐弱,如同文学中的浓淡之分;音乐中的和声,类似文学中多层的对话和描写;音乐中 的华彩段,就像文学中富丽堂皇的排比句。一句话,它们的叙述之所以合理的存在,是因为 它们在流动,就像道路的存在是为了行走。不同的是,文学的道路仿佛是在地上延续,而音 乐的道路列像是在空中伸展。” 从中可以看出余华小说中富节奏感文字的来由,也可以从余 华文字中感受余华对名曲的另一种诠释。
内心之死
《内心之死》是余华阅读世界名著写下的感受,他说:"这些随笔作品试图表明的是一个读 者的身份,而不是一个作者的身份。没有一个作者的写作历史可以长过阅读历史,就像是没 有一种经历能够长过人生一样。我相信是读者的经历养育了我写作的能力。”阅读余华的阅 读,阅读余华阅读的感受,养育自己的写作能力,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间奏
《间奏:余华的音乐笔记》收入了余华关于音乐的随笔,是音乐与文学相融合的产物,体现了艺术是相通的这一特质。全书主要包括了音乐的叙述、高潮、肖斯塔科维奇和霍桑、《第七交响曲》和《红字》、灵感、否定、色彩、字与音这几个部分。
我能否相信自己
暂无简介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余華是中國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本書選輯了余華的代表作《十八歲山門遠行》、《鮮血梅花》、《空中爆炸》、《往事與刑罰》等多篇小說。作品大多寫得真實和艱苦,純淨細密的敍述,打破日常的語言秩序,組織著一個自足的話語系統,並且以此為基點,建構出一個又一個奇異、怪誕、隱密和殘忍的獨立於外部世界和真實的文本世界。
偶然事件
余华是先锋派小说家,是近年来文坛上的领风骚者。本书收入他的最新作品四个中篇五个短篇,充分体现他重建小说新秩序的努力。 生活是不真实的,生活事实总是真假杂乱、鱼目混珠,只有被个人角度感悟的东西才是真实的;经验也是不可靠的,它只对实际的事物负责,越来越疏远精神的本质……余华以纯粹个人化的新鲜感觉,纯粹个人化的叙述语言,创造了自己的小说体系。 新的文字格局已经形成,本集子是其中的一个明证。
录像带电影
暂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