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文·亚隆
欧文亚隆1931年6月13日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父母是俄罗斯人,第一次大战后移民美国。如今担任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与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Frank)和罗洛·梅(Rollo May)并称存在主义治疗法三大代表人物,当世仅存的国际精神医学大师。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
118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1.7%
作者亚隆曾说,《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是完全个人化的,它来自于他自己直面死亡的经历。虽然直面死亡就如同直视骄阳一样——那是一件极痛苦又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想要充分觉知地活着,真正了解人类生存的处境、人生的有限性以及短暂的生命之光,那么请跟随亚隆的步伐,看他如何以一位普通老者的身份对内心的死亡恐惧进行自我表露和深刻解剖。
一日浮生(独家首发)
115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7%
“一日浮生”这个书名灵感来源于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你我世人,皆如寄人生,或铭记,或遗忘,大体如此。 世间白驹过隙,记忆者和被纪念者,不过逝者如斯。全然 忘记之日,近在咫尺;不再被纪念之时,迫在眼前。永远 铭记,你行将寂寂无名,无处可去,无地可往。” 在《一日浮生》中,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继续用咨询室中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人性真相。与以往不同的是,迟暮之年的亚隆在语言上更加温和,同时死亡这一议题上更加深入。 十个探问生命意义的故事:从努力寻求见证者的老人,到因囤物癖逃避亲密关系的医生;从癌症晚期重新审视人生意义的病人,到天资极好却被过往困扰的写作者..... 每一位来访者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终归都会回到一件事上:面对死亡的焦虑和生命本来的意义。 亚隆用他的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的关注,当然还有智慧,和每一位来访者建立了清晰可靠而深刻的联结,并常常“意外”地创造出独特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在传统治疗师的书本和课程中根本无从寻找。
当尼采哭泣
76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4%
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经典心理小说,2007年被拍成同名电影。当名医遇到哲学超人,演绎出心理咨询的诞生过程!初级心理咨询师推荐必读书目! 如诗般的语言,精心的故事设计,巧妙的编剧手法,其悬疑程度堪比《嫌疑人x的献身》。书中人物来自真实的历史:尼采、布雷尔、弗洛伊德和莎乐美,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从内容来说,本书探讨的话题涵盖面很广,你可以看到中年危机、女性意识、婚姻问题、操纵与索求、情绪勒索、自我探索、现实问题等话题,以及歇斯底里症、强迫性思想、偏头痛、焦虑等病征的描述。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66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2%
存在主义治疗并非一个独立的治疗流派,而是每一个心理治疗师在其临床工作和个人生活中都可能会采用到的一种精神取向,或者说是生活哲学。存在主义治疗所基于的假设是:我们是自由的,并且要为自己的选择及行动负责任。 长期以来,存在主义治疗被广泛地应用在世界各地的临床实践工作中,但它缺乏一致性的结构、对其原则的分析以及对其有效性的评估。欧文•亚隆教授自1970年以来就已经在团体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中实施了存在主义的原则,并在大量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逐渐为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构建出一个较为系统的框架。 在本书中,亚隆教授从临床经验、实证性研究、哲学文献以及其他大量资料出发,围绕着四个“生命的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存在的孤独和无意义——逐一进行深入探讨,阐述每一个存在性关怀的意义,并论述治疗师应该如何通过对它们的理解来进行有效的临床工作。心理治疗的根本问题与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在这里相遇,不仅为那些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师提供了一部经典的教科书,同时也为所有流派的治疗师以及所有思考过人生意义的人提供了一个对生命和存在进行反思的空间。
生命的礼物(关于爱、死亡和存在的意义)
42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6%
我们都曾经、正在或将要面临所爱之人的患病或离世,该如何应对注定无法阻止的失去?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以治疗死亡焦虑著称,却在得知相伴六十载的爱妻罹患癌症、来日无多的时候,也一时无法承受。当治疗师成了当事人,该如何与绝望相抗?又该如何有意义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本书是亚隆夫妻献给对方的临终礼物,是大师亲身经历丧偶、孤独和哀悼的心路历程,更是对芸芸众生的拳拳关怀,以真挚的记录和觉察,揭示生命、死亡、爱与存在的意义,为同在受苦的人们带来一丝抚慰。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给新一代治疗师及其病人的公开信
38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3.7%
世界顶级治疗大师欧文·亚隆以他的智慧、经验与反思,写出了这本《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作为给年轻一代治疗师的珍贵的备忘录。这85篇文章是这位大师生命的礼物,汇集了他最真实的经验和最坦诚的交流。这本书将带你去领略心理治疗的独到魅力—“与他人真正相遇”。
叔本华的治疗
23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7%
《叔本华的治疗》是一本深具影响力并被广泛传播的心理治疗小说,是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的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力作之一。当罹患癌症,生命只剩一年的心理治疗师朱利亚斯,见到多年没联络的老病人菲利普时大吃一惊。23年前,菲利普有严重的成瘾。而今,菲利普依然傲慢冷酷,全心推崇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朱利亚斯不喜欢菲利普,却答应督导他,条件是他必须先参与团体治疗。当菲利普走进团体治疗室,宛若一颗特殊的石子,在团体里激荡出一阵阵涟漪,伴随着朱利亚斯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书中对团体治疗的完整再现令人震撼,又巧妙地将存在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的一生际遇交错展开,一虚一实,相互呼应,任何一个对哲学、心理治疗和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探求感兴趣的人,都将为这本引人入胜的书所吸引。
诊疗椅上的谎言
18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3.3%
亚隆在书中以精心设计、巧妙连贯的编剧手法,探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移情与反移情、幼年经验、心理治疗的原则、如何促成来访者最重要的改变、如何督导心理治疗师的训练等,堪称最实用的心理咨询临床实战书,情节构思精巧严密,机关连环,跌宕起伏,极富戏剧性。
爱情刽子手: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10个心理故事
14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7%
心理治疗大师欧文·D·亚隆所写的十篇心理治疗教学小说的集合,十个故事以存在焦虑为深层的主题,讲述了作者作为治疗师,帮助十位患者发现、应对存在焦虑的经历,作者也对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自我剖析。这本书在美国一出版就登上了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热销,是难得一见的心理治疗普及读物。这部作品具有极高的专业水准和极强的可读性,同样受到了中国诸多心理治疗师的赞赏。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
7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3%
在本书中,亚隆教授回忆了自己人生中一些重要的片段,有些是转折性的,有些是充满荣耀的,有些是依旧保持未知与开放的。但共同的一点是,我们可以从文字中窥见这位老人在岁月长河中曾经历过的惶恐与冲突,以及他如何从人生的尘埃中绽放出意义的花朵。如果说存在主义治疗是属于灵性层面的技法,这似乎低估了亚隆教授丰盛的学术底蕴,但如果说存在主义是一种具体的操作方法,这似乎又灭失了其灵动的哲思底蕴。我更愿意把存在主义治疗视作是“道”,而阅读这些理论及亚隆教授的成长故事,唤起的人性共鸣甚至是超越专业领域的。
妈妈及生命的意义
3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8%
亚隆博士在《妈妈及生命的意义》中再度扮演大无畏心灵探险者的角色,引导病人和他自己迈向生命的转变。《妈妈及生命的意义》以六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展开,真实与虚构交错,记录了他自己和病人应对人生最深刻挑战的经过,探索了心理治疗的奥秘及核心。他的生花妙笔和敏锐观察,让我们得以窥见治疗师的理智和心灵,也让我们看到难以忘怀的人物:“死亡顾问”葆拉、因偷听而使治疗意外好转的梅娜、令亚隆渴望投入其怀抱求她抚慰的梅格诺莉亚、义愤填膺但表面冷冰冰的艾琳,她们都迫使亚隆不得不面对自己的人生,并且学到难忘的一课;还有他的妈妈一个颐指气使、脾气火暴的妈妈,她的爱与非难几乎使儿子窒息,她在他的梦中漫游,蹂躏他的思绪。
觉醒与超越:住院病人的团体心理治疗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3%
欧文·亚隆主张人是自由的,要为自己的选择及行动负责,所以他认为,在团体心理治疗过程中,与当事人探索的主题应包括自我觉察能力、自由与责任、自我认同与人际关系、生命的意义等。 基于上述认知,在《觉醒与超越:住院病人的团体心理治疗》这本经典著作中,欧文·亚隆提出,治疗师不应作为权v或以主持者的姿态带领团体治疗,而应作为一名相对透明的参与者融入团体之中,以推动团体工作为目标设定团体互动的模式和规则,帮助成员建立支持性、凝聚力高且充满活力的微型社交模式,让成员通过自我暴露发现个人存在的问题,进而借助“此时此地”的人际互动进行修复,为重建个人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不管是一线的临床医生、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是为各种身心疾病所苦的人士或对心理治疗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作者对大量临床案例所做的深刻而悲悯的分析中看到希望,获得有益的启示。
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第5版)
欧文·亚隆(Irvin Yalom)所著《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一书被杰罗姆·弗兰克(Jerome Frank)誉为“当代团体治疗领域中的最佳著作”。事实上,此书一直以来都是这一领域中的经典教科书。根据《美国精神病学杂志》的调研报告,此书被列为: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十大精神病学读物之一。 此书的第五版,由亚隆与默林·莱兹克兹(Molyn Leszcz)合作修订并扩充完成。作者援引了大量最新研究成果,展现了丰富的临床实践,并对团体治疗的最新进展方向作了描述。 这一版本新增了短程团体治疗、网络治疗团体、种族文化差异、创伤、医疗管控以及特殊和结构团体(成瘾和躯体疾病团体)等新内容,同时更新了参考文献及临床案例。 作者调整了全文的章节和风格,保留了重视原书中对实证研究及临床观察的风格,书中引用的案例均来自作者大量实践过程中的真知灼见。 《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一书,资料翔实、学术气息浑厚且富有生气,整《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第5版)》内容新颖,文字洗练,是这一领域中不可多得的优秀教科书。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
在尝试了多种治疗方法后,金妮开始接受亚隆的私人治疗。睿智的亚隆提出,双方在每次会谈结束后分别写下自己最深切的内心感受。长达20个月的治疗之旅,饮可乐亚隆与金妮共同探索心灵黑洞的真实足迹。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应运而生。 你会发现,这个发生在30多年前的故事,历久弥新。
叔本华的眼泪
當罹患癌症,只剩一年可活的心理治療師朱利斯,見到多年沒聯絡的老病人菲利普時,心裡大吃一驚。二十三年前,菲利普有嚴重的性上癮症,每天沉溺於獵豔行動,直到嘔吐為止。而今,菲利普依然傲慢冷酷、目中無人,卻取得「哲學諮商師」執照,全心推崇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認為它可以解答一切困惑。 朱利斯不喜歡菲利普,卻答應要督導他,條件是他必須先參與團體治療。這個團體裡,有遇見婚姻難題的小兒科醫師、哀嘆年華老去的美麗女律師、成天跟人打架的水電工、對前夫和情人滿懷憤恨的文學教授、無法表達情緒的經理人、缺乏自信的圖書館員……。當疏離冷漠的菲利普走進團體治療室,兩眼瞪著天花板,不與人目光接觸,口中卻不斷冒出犀利而絕望的哲學經典,他的加入,宛若一顆特殊的石子,在團體裡激盪出一陣陣不斷擴大的漣漪,伴隨著朱利斯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 《叔本華的眼淚》是歐文.亞隆最新的小說作品,在虛構的情節之外,巧妙地將存在主義哲學家叔本華的一生和標準的團體治療過程交錯編織;一虛一實,相互呼應,一個關於生命、存在和死亡的動人故事,於焉展開。
你可能不会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一定会更好地成为自己(成为我自己+关键改变)(全2册)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本书作者建立了一个“改变一切”实验室,观测研究了超过5000名“改变成功者”,他们有的人从让上司失望到实现了事业腾飞,有的人从入不敷出到财务健康,有的人挽回了处于崩溃边缘的亲密关系,有的人成功减肥并养成了健身的习惯……他们不仅成功改变了自身的不良习惯,而且将这些改变成功保持了3年甚至更久。作者从这些人身上发现了成功之道,这让“指数级的改变”得以发生且持续。遵循这些改变的法则,你不仅可以实现自我的蜕变,还能帮助更多的人走向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我一生都在探索、分析、重建我自己,但现在才了解,在我内心深处有一泓我永远都处理不了的泪水……──欧文?亚隆,88岁当代知名存在主义心理学者欧文?亚隆回首自己的一生,固然有数不尽的甜美、荣耀、精彩,却也有难解的悔恨、遗憾、无助与恐惧。这本宛如小说的回忆录见证了亚隆思想与作品诞生的过程,从私人的角度回顾了他一生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让我们看见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移民家庭的爱恨与梦想。他一贯的真挚坦诚,不管是对父母的遗憾、对妻子的爱恋、对亲友的思念、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尴尬的旅行经验,他都一一道来,令人动容。同时他也给予每一位读者启示,以让读者探索人生的意义,找到“成为我自己”的路径与真谛。
万千心理·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原著第6版)
过去几十年来,《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都是团体心理治疗领域的标准教科书。在这本全面更新的第6版中,欧文·亚隆与默林·莱兹克兹整合了该领域的新近研究成果,以及他们的临床智慧与专业知识。每一个章节都进行了修订,并增加了网络心理治疗团体、现代分析与关系取向、人际神经生物学、基于量化评估的治疗、文化与多样性、心理创伤和针对各类临床人群的团体治疗等新内容。
浮生一日
“浮生一日”这个标题引自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一天的造物;纪念者和被纪念者都一样。所有的一切都是短暂的——无论是记忆,还是被记忆的对象。很快,你会忘掉所有一切;很快,所有一切也都会忘掉你。不久之后,你将谁也不是,无处可终。” 在这本书里,欧文·亚龙继续用咨询室中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人性真相。与以往不同的是,临迟暮之年的亚龙在语言上更加温和,同时死亡这一议题上更加深入。 从努力寻求见证者的老人,到因囤物癖逃避亲密关系的医生;从癌症晚期重新审视人生意义的病人,到天资极好却被过往困扰的写作者。每一位来访者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终归都会回到一件事上:面对死亡的焦虑,和生命本来的意义。 亚龙用他的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的关注,当然还有智慧,和每一位来访者建立了清晰可靠而深刻的联结,并常常“意外”地制造出独特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在传统治疗师的书本和课程中根本无从寻找。 触动人心、发人深省,还有令人手不释卷的精彩铺陈,《浮生一日》用对人类灵魂敏锐而温和的目光,注视着所有生命中的痛苦、困惑与希望
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心理小说经典系列
《妈妈及生命的意义(精装)》亚隆博士在本书中再度扮演大无畏心灵探险者的角色,引导病人──和他自己迈向生命的转变。以六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真实与虚构交错,记录他自己和病人面对人生深刻挑战的经过,探索精神治疗的奥秘及核心。 他的生花妙笔和敏锐的观察,让我们得以窥见治疗师的理智和心灵,也让我们看到难以忘怀的人物:“死亡顾问”葆拉、因偷听而使治疗意外好转的梅娜、令亚隆渴望投入怀抱求她抚慰的梅格诺莉亚、充满义愤且冷冰冰的艾琳,逼使亚隆也不得不面对自己的人生,并且学到难忘的一课。还有他的妈妈──颐指气使、脾气火爆,她的爱与非难几乎使儿子窒息的妈妈,她在他的梦中漫游,蹂躏他的思绪…… 我多么嫉妒父母亲慈爱、慷慨、和蔼的朋友。然而他们却很少想到他们的母亲,既不常打电话问候,也很少探望、梦到甚至想到她们。而我,却每天都得一再地把母亲的身影从心中洗涤除尽。 好父母的天职不是让羽翼已丰的孩子顺利离家吗? 知道“为什么”的人,就能忍受“怎么会这样”。 心理治疗的基本规则:不要剥除病人的自我防卫,除非你有更好的可以取代。 我们视为模范的人物也会受模范所折磨。其实他们会绝望,会为母亲去世而哀伤,也会嗟叹怨恨人生,他们甚至得伤害自己,才能停止奉献,不再施予。 死亡本身虽然会使我们毁灭,但死亡的观念却可能拯救我们。 有些人拒绝生命的借贷,以避免在死时偿还。 《当尼采哭泣(精装)》主角: 尼采,著名的哲学家及诗人,其著名的“超人哲学”备受争议。 布雷尔,19世纪末欧洲久负盛名的医生,弗洛伊德的导师。 主要配角: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曾与布雷尔合著《歇斯底里症研究》。 莎乐美,一位才华洋溢的文学女性,也是一名职业的精神分析学家。 贝莎,心理学史上著名的“安娜·欧事件”的原型人物。 这是一本经典的心理推理小说,书中人物多来自真实的历史,作者假托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尼采和布雷尔,基于史实将两人合理虚构联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 故事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突然被陌生女子莎乐美邀约咖啡馆。大胆美丽的莎乐美到底会提出什么请求? 布雷尔表面上和谐的婚姻生活与正值高峰的事业能否持续下去? 他能否从令人备受折磨的幻想中解脱? 尼采的生命困境又是什么?他与布雷尔医生怎样联结在一起? 究竟谁是病人?谁是医生? 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缜密的思辩,情节充满悬疑,高潮迭起,结局却出人意料…… 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 希望是*大的灾难,因为它延续了人的苦难。 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大。 有些人无法解开他们本身的枷锁,然而却可以救赎他们的朋友。 我们对欲望,比对欲望的对象要爱得更多! 真理的敌人不是谎言,而是深信不疑! 人不会选择或挑选一种疾病,但是人的确会选择压力──而选择疾病的则是压力! 死亡的最终报酬是不必再死一次! 不服从自己的人将被他人所控制。服从他人比支配自己要容易得多。 生命是两个完全相等的虚空之间的火花,介于出生之前与死亡之后的黑暗当中。 《诊疗椅上的谎言(精装)》 人物介绍 欧内斯特·拉许前途似锦的心理医生,是马歇尔·施特莱德的心理辅导生。 西摩·特罗特心理治疗界元老,晚年因治疗失当遭到道德委员会的起诉。 贾斯廷·阿斯特丽德因为婚姻关系问题在欧内斯特·拉许医生处长期治疗的来访者。 卡萝·阿斯特丽德贾斯廷·阿斯特丽德的妻子,后化名卡萝琳·利弗曼向欧内斯特·拉许医生进行咨询。 马歇尔·施特莱德资深心理医生,欧内斯特·拉许的心理督导导师,两人在治疗观点上存在分歧。 赛斯·潘德资深精神分析训练师,旧金山精神分析学会创始会员之一,后被学会审查。 谢利职业赌徒,为挽回婚姻,与马歇尔·施特莱德进行了“召回心理治疗”。 彼得·马康度一位特别的来访者,精明且充满神秘色彩,身份及行踪令人捉摸不定。 心理专家一向被认为是*善于观察人性的,谁能想到,他们也会容易上当受骗?当来访者满怀谎言走向诊疗椅,结局将大大出乎每个人的意料。诊疗过程中的对话亦真亦假,在移情与反移情、欺骗与背叛之间,暴露的却是真实的人性。 心理咨询师也是人,也会有普通人的情感与人格弱点,当他们陷入困境中时,该如何医治自己,又该如何负责任地带领来访者? 亚隆在书中以精心设计、巧妙连贯的编剧手法,探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移情与反移情、幼年经验、心理治疗的原则、如何促成来访者*重要的改变、如何督导心理治疗师的训练等,堪称*实用的心理咨询临床实战书,情节构思精巧严密,机关连环,跌宕起伏,极富戏剧性。 《诊疗椅上的谎言》具有亚隆所有小说的共同点:强悍的专业背景,充满妙喻和幽默的文笔,以及意想不到的结局,而论辛辣讽刺,《诊疗椅上的谎言》在亚隆所有的小说中堪称为*。 当你治疗依赖性的病人时,你的报酬就是病人的反抗,而不是顺从。好好享受它吧! 事情有真正的责任,也有伪装成责任的偏执。 如果没有探索情欲的移情,就好比从灵界召唤出一个幽灵,却什么也没问就把它赶走了。 如果你想要对自己感到骄傲,就去做能让你骄傲的事情 要不是被禁止的行为如此吸引人,又何尝需要什么禁忌呢? 梦有自己的主张,创造于意识昏沉的时分,显然比较遵循大众文化,而非个人意志。 治疗工作是由了解和移除所有削弱关系的障碍所构成的。 爱表现也许只是为了掩饰充满怀疑与羞愧的自我。自大而有野心的人通常感觉自己必须成就惊人,才能不落于人后。
日渐亲近
本書是一個精采的組合,交織出一場有趣的實驗,一部心理治療的經典。當全球聞名的精神科醫師,遇見充滿才華的年輕作家病患,他們在私密的診療室裡,如何展開心靈探索的漫長旅程?故事開始於一通電話。多年前的某一天,亞隆醫師的電話響起,對方以微弱的聲音自我介紹。她名叫金妮,當時二十三歲,剛剛從紐約來到加州,被診斷為「精神分裂」或「邊緣性人格」,需要持續性的心理治療。亞隆醫師跟她會面,發現她的自我界限模糊、有被虐傾向,心中充滿自責,經常作惡夢,一輩子都否定自己的需求與快樂。她是個年輕的作家,卻看不見自己的才華,渴望穩定的愛情,卻無法與人親密交流。亞隆醫師被金妮莫名吸引,想要幫助她找回自我,金妮則像個孩子依戀父母一樣,以絕對的崇拜來依賴他。亞隆安排金妮參加團體治療,經過一年半卻進展有限。顯然金妮需要一對一的個別治療,但她沒有錢,也失去寫作的動力。亞隆對這個難纏的病患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因此提出一個充滿創意的建議:他要金妮在每週一次的會談後,寫下心得報告,作為診療費用。更有趣的是,亞隆的太太身為文學及歷史學教授,她對這個點子深感興趣,鼓勵亞隆也寫下自己的診療心得,以便跟金妮的報告作對照。這樣的書寫,是為了整理自己的感受和思緒,而不是寫作比賽,因此亞隆和金妮約定,雙方的報告都存在祕書那兒,半年後才可以互看。如此一來,雙方都可以自由書寫,完成了這份珍貴的心理治療全程記錄,仔細記載了治療師和年輕作家之間長達二十個月,共同探索心靈黑洞的真實足跡。 本書內容順著日期排列,讀者可以看見金妮對自我的懷疑、對親密關係的迷惘、對治療的膠著,但也可以從字裡行間看見她的創作天分、可愛及善良。同時,我們更可以窺見精神科醫師的內心世界,他的思考、猶豫、自我剖析、英雄主義以及治療策略。隨著治療時間的進展,我們看到金妮逐漸有了改變,變得比較清晰穩定,更懂得珍惜和肯定自己,我們也隨之感到喜悅,忍不住為金妮和亞隆鼓掌喝采。本書是亞隆醫師最有名的經典作品之一,喜歡亞隆作品的讀者,以及對心理治療、心靈寫作感到好奇的人,千萬不可錯過。 推薦:吳就君、陳登義、陳秉華、呂旭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