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
王树增(1952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员,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全军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 1970年参军,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第15军战士、班长,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鲁迅文学院教师,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编剧、副团长,武警政治部文工团团长、创作室主任。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6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他还曾担任过电影《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的历史顾问。主要作品有《朝鲜战争》《长征》《抗日战争》等。《远东朝鲜战争》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九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长征》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二届全军文艺新作品一等奖。
解放战争(上)(1945年8月~1948年9月)
19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8.4%
长篇纪实,全面讲述解放战争的历史。为王树增非虚构文学著述中规模最大的作品。
解放战争(下)(1948年10月~1950年5月)
11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4%
该书记述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等重大战役的进程。
长征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树增的《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长征》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大量描写长征的作品中显得特色鲜明,可以说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里最有阅读价值的一本书。
朝鲜战争(套装上下册)(修订版)
《朝鲜战争(套装上下册)(修订版)》全景、翔实、生动地再现那场为了和平和尊严而进行的战争,一部撕开创伤,抒写战争惨烈与悲壮、胜利与辉煌的杰作,创造中国战争文学的全新文本,畅销十年的经典读本。
王树增:抗日战争套装(套装共3册)
《抗日战争》,属于全民族的抗战史! 《抗日战争》以三卷的恢宏篇幅记述了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作品以战争的每一次事件和每一场战役为纵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视角全面真实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D一次全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山河所赢得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一次全新写作,全新阅读战争的体验,对抗日战争全新定位和见识的巨著。从史料收集和研读开始,《抗日战争》写作长达六年之久。由于战场广阔,参战人数众多,抗日战争亲历者遍布各地。尽管如此,王树增还是尽可能地查阅文献、踏勘战场、采集、比对、甄别,力求真实。经过海量阅读和精心酝酿,最后完成了这部大书。 《抗日战争》站在全民族抗战的立场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以重大战役战斗为轴,以重大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为经纬,突出反映并全景式地记叙1937—1945年这八年抗战中的主要战役战斗。对敌我双方统帅部的战役企图、计划,兵力部署,作战行动和战役经过,都做了详尽的记叙,特别是对战役战斗结局及其经验教训,能从军事学术的高度给以分析、总结与点评。 这部作品以波澜壮阔的文学叙述向广大的读者解读中日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持久的战争。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山河破碎、艰难困苦、牺牲巨大的历史现实下如何同仇敌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对于这场残酷的战争所揭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广大读者认识战争的本质在实践民族复兴伟业的今日中国,都有着巨大的认知意义和价值。 全面讲述抗日战争历史,是历史的需要,也是现实的可能。随着社会日益开放,对外交流通畅,两岸对历史的态度日趋一致,尘封已久的秘密文书档案也纷纷解密。有太多读者希望全面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有太多他们的父辈曾亲身经历的战争需要重新讲述。 此时回首上世纪的抗日战争,创作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巨著,便既是应当的,也是可能的了。王树增的“战争系列”一直在努力达到这一目标,这也是他的“战争写作”的价值所在。正是基于此,王树增完成了他“战争系列”Z为宏阔的一部作品——《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第三卷)
暂无简介
天著春秋
《天著春秋》是王树增所创作的一部历史纪实作品,所写内容为从夏商到春秋时期的历史,重点写了这一时期内发生的重大战争,如"鸣条之战""牧野之战""蠕葛之战"等,从军事策略、历史影响、重要人物等角度加以还原和分析评述。作品不仅涵盖了汤、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等君王的显赫事迹,也描述了像管仲、孙武等古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的智谋与贡献,体现了他们对于国家兴衰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书中还详细描述了诸如葵丘会盟、北杏会盟等重要历史事件、政治方略、战争策略等。
王树增战争系列:抗日战争(第一卷 1937年7月-1938年8月)
《抗日战争(一卷 1937年7月-1938年8月) 》王树增战争系列作品登顶之作! 七十年,一部属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一卷 1937年7月-1938年8月) 》以三卷的恢宏篇幅记述了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作品以战争的每一次事件和每一场战役为纵贯,以第二世界大战的国际视角全面真实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一次全民同仇敌忾、浴血山河所赢得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一次全新写作,全新阅读战争的体验,对抗日战争全新定位和见识的巨著。从史料收集和研读开始,《抗日战争(一卷 1937年7月-1938年8月) 》写作长达六年之久。由于战场广阔,参战人数众多,抗日战争亲历者遍布各地。尽管如此,王树增还是尽可能地查阅文献、踏勘战场、采集、比对、甄别,力求真实。经过海量阅读和精心酝酿,最后完成了这部大书。 《抗日战争(一卷 1937年7月-1938年8月) 》站在全民族抗战的立场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以重大战役战斗为轴,以重大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为经纬,突出反映并全景式地记叙1937—1945年这八年抗战中的主要战役战斗。对敌我双方统帅部的战役企图、计划,兵力部署,作战行动和战役经过,都做了详尽的记叙,特别是对战役战斗结局及其经验教训,能从军事学术的高度给以分析、总结与点评。 这部作品以波澜壮阔的文学叙述向广大的读者解读中日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持久的战争。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山河破碎、艰难困苦、牺牲巨大的历史现实下如何同仇敌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对于这场残酷的战争所揭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广大读者认识战争的本质在实践民族复兴伟业的今日中国,都有着巨大的认知意义和价值。 全面讲述抗日战争历史,是历史的需要,也是现实的可能。随着社会日益开放,对外交流通畅,两岸对历史的态度日趋一致,尘封已久的秘密文书档案也纷纷解密。有太多读者希望全面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有太多他们的父辈曾亲身经历的战争需要重新讲述。 此时回首上世纪的抗日战争,创作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巨著,便既是应当的,也是可能的了。王树增的“战争系列”一直在努力达到这一目标,这也是他的“战争写作”的价值所在。正是基于此,王树增完成了他“战争系列”为宏阔的一部作品——《抗日战争(一卷 1937年7月-1938年8月) 》。
长征(上下)/王树增战争系列
《长征》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惊人壮举,是迄今为止为全面、生动、动情的长征纪实作品。作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并以宏大、厚重的笔触展开这一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在作品中得到真实而翔实地再现,令人震动和感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赋予了长征以崭新的认知高度——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的英雄主义史诗,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作者激情澎湃的记述做到了这一点,这是过去所有记述长征的文学作品所从未具有的。
抗日战争/王树增战争系列(第二卷 1938年8月-1942年6月)
《抗日战争(第二卷)》,王树增战争系列作品登顶之作! 七十年来第一部属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以三卷的恢宏篇幅记述了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作品以战争的每一次事件和每一场战役为纵贯,以第二世界大战的国际视角全面真实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第1次全民同仇敌忾、浴血山河所赢得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一次全新写作,全新阅读战争的体验,对抗日战争全新定位和见识的巨著。从史料收集和研读开始,《抗日战争》写作长达六年之久。由于战场广阔,参战人数众多,抗日战争亲历者遍布各地。尽管如此,王树增还是尽可能地查阅文献、踏勘战场、采集、比对、甄别,力求真实。经过海量阅读和精心酝酿,最后完成了这部大书。 《抗日战争》站在全民族抗战的立场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以重大战役战斗为轴,以重大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为经纬,突出反映并全景式地记叙1937—1945年这八年抗战中的主要战役战斗。对敌我双方统帅部的战役企图、计划,兵力部署,作战行动和战役经过,都做了详尽的记叙,特别是对战役战斗结局及其经验教训,能从军事学术的高度给以分析、总结与点评。 这部作品以波澜壮阔的文学叙述向广大的读者解读中日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持久的战争。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山河破碎、艰难困苦、牺牲巨大的历史现实下如何同仇敌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对于这场残酷的战争所揭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广大读者认识战争的本质在实践民族复兴伟业的今日中国,都有着巨大的认知意义和价值。 全面讲述抗日战争历史,是历史的需要,也是现实的可能。随着社会日益开放,对外交流通畅,两岸对历史的态度日趋一致,尘封已久的秘密文书档案也纷纷解密。有太多读者希望全面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有太多他们的父辈曾亲身经历的战争需要重新讲述。 此时回首上世纪的抗日战争,创作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巨著,便既是应当的,也是可能的了。王树增的“战争系列”一直在努力达到这一目标,这也是他的“战争写作”的价值所在。正是基于此,王树增完成了他“战争系列”为宏阔的一部作品——《抗日战争》。
王树增战争系列:长征(大字版 套装上下册)
《长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王树增的《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长征》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大量描写长征的作品中显得特色鲜明,可以说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里有阅读价值的一《长征(套装上下册)(大字版)》。 据悉,王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曾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1901年》获鲁迅文学奖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此外,他还获过中国报告文学奖、曹禺戏剧奖等。他的新作《长征》,在出版过程中受到了新闻出版署、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出版集团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领导的高度重视。
1911(纪念版)
2016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人文社隆重推出王树增近代历史经典力作——《1911·纪念版》,再现清末民初帝制倾覆的宏大历史现场,这是一部中国艰辛走向政治文明的心灵史。 由《1901》《1911》构筑成的王树增近代历史纪实系列,讲述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发生在中国的那一幕幕恐怖的灾难和悲壮的抗争,以及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变革如何到来的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 《1901》《1911》自出版以来,以其高品质的文学水准、独到的历史见识、激情与纪实相得益彰的笔法而备受广大读者认可,一直在近代历史题材作品层出的图书市场上保持畅销、长销。至今王树增近代史系列总销量已逾二十万册,是了解和铭记民族历史不可逾越的经典作品。值此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之际,此次《1911·纪念版》的推出极具纪念意义。 发生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开天辟地的历史地位。作为推翻千年帝制、唤起民族觉醒的实践发端,在希冀与幻灭、新生与腐朽、成功与挫败的剧烈交织中,在近代政治制度和民主思想、政体样式和民生诉求以及重建近代社会道德体系等关乎民族前途的重大问题上,中华民族经历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全民思想启蒙运动。这场伟大革命所揭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梳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的一个重要历史线索,无论对于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当代史、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革命史以及正在实践民族复兴伟业的今日中国,都有着巨大的认知意义和价值。《1911》一书以历史事件为经、时代人物为纬,充分发挥非虚构类文学作品史实翔实、立论严谨的艺术特色,全面深刻地展示历史风云,探求历史大势,着力剖析历史曲折中的根由原委,弘扬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以纪念辛亥革命百年。
王树增非虚构中国近代历史系列1911
暂无简介
1901年(上下)
世界读书日特刊·专家荐书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刘兵的推荐理由:这本书2001年昆仑出版社出过,去年海南出版社又出了一版。如果从装饰的角度来说,海南版要好些,如果从阅读的便利性方面来说,昆仑版更好。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丑之辱,历史的复杂幽深之处,被作者笔力千钧地铺陈出来,给了我们新的材料,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莫言 王树增:回到《1901年》 -------------------------------------------------------------------------------- ★《1901年》不是写“皇上”的书 莫言:树增,首先祝贺你在《远东朝鲜战争》之后又写出了《1901年》这样一部大书。我觉得这两本书都具有以往纪实类文学作品中比较少见的宝贵素质:客观性。后者比前者更为明显。我很想知道,面对浩如烟海的素材,你是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判别和选取的? 王树增:书写的历史毕竟不是历史本身,所有关于历史的记述都难免评价,因此,“客观”地叙述历史只是相对的。这个客观不仅仅是叙述历史事件进程的客观,还包括“评价”上的“客观”———这个客观也许更有意义些,因为对历史的回顾,其有价值的意义在于回答当代人生存状态中的某种困惑。 写《1901年》的时候,我对野史笔记给予了极端的重视。我赞同鲁迅先生的论断,从更“接近真实”的角度上讲,野史笔记比官修正史可靠得多。但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有一个取舍问题。我对史料的判定原则是:有明显标榜其政治立场者,剥其伪装反向取证;对人物、时间、地点有明显编造者,究其为什么编造后弃用;故弄玄虚装神弄鬼者,当戏剧剧本看待;躲躲闪闪吞吞吐吐者最有价值,其忸怩之处往往就是真实所在。莫言:去年的5月份,我们一起专程去保定参观了直隶总督衙门。当时,我正在创作《檀香刑》,我去保定的目的是想看看衙门的布局和结构,以免犯了技术性的错误。你的《1901年》中的好几个重要人物都在这座衙门里当过总督,而总督府对面的莲池书院里也发生过触目惊心的故事。我想知道的是,在那次参观中,你想了些什么?你还记得总督衙门前那座刚刚修建起来的、肯定比过去的要辉煌的牌坊吗? 王树增:当时我感觉你不是去游览一个古迹,而是如同回老家,去见一个值得纪念的先人。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理由对历史中的“权势”存在一种畏惧和仰慕,仅仅看见总督府里的那顶官轿就足以令我们这些草民心灵颤栗想入非非了。当时你举起相机要拍照,结果被看轿子的工作人员教训了一顿,似乎你的闪光灯一闪,轿子就可能灰飞烟灭。其实,整个总督府、整个清王朝就是一顶大轿子,尽管你我的先人当年无不抬得有滋有味。 一进莲池书院就看见了民国要员修建的别墅,然后就是几对耳鬓厮磨的恋人,只有你我两个心怀鬼胎的家伙一路东张西望。1900年夏天,70多岁的清廷重臣、户部尚书、道光皇帝的老丈人崇绮自己搓好了一根绳子,吊死在书院的偏房里。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记载他到底死在哪间屋子里,于是我觉得每间屋子里都阴魂缭绕。 历史是平民创造的,历史是平民的历史。我对当今电视电影中那个拖着辫子神气活现的“皇上”有一种本能的厌恶。如果说到历史的辉煌的话,和那些个“皇上”无关,包括风雅的乾隆和懦弱的光绪。《1901年》不是写“皇上”的书。在《1901年》中,我过多地使用了“平民”这个字眼,这是中国人不太习惯的名词,但我觉得只有这个名词才具备广泛性,它包括除了“皇上”和“皇亲”之外的所有的人,包括那些日子过得远不如今人想象得那般滋润豪华的官吏们。就政治而不是文化而言,大清国从来没有辉煌过,即使今天的人修建了辉煌的牌坊。那座今人修建的牌坊下有个小广场,孩子们在嬉戏,恋人们在亲昵,倒是一派温情。这是我们留恋生活的最充足的理由。 ★我对“纪实文学”这个名称感到疑惑 莫言:在你的这部著作中,涉及到了李鸿章、袁世凯、康有为等诸多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我想知道您如何评判这些人物? 王树增:许多人都自称懂点辩证法,但是到了用的时候又大都糊涂。 《1901年》第一章中关于康有为的篇幅不少,我喜欢这个性格和行为都颇奇特的知识分子。他是试图改变中国政体的一个伟大的先驱者。但也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一个“士”,这就使他在100年前居然主张在紫禁城里实行西方的议会制,同时又对封建帝制的留恋到了至死不悟的地步。这水火不相容的两面,才使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对李鸿章的评判更是历史上的一大难点。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使我们只要听到这个名字,就会联想到一个阴险的卖国贼,好像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没干别的事,整天就忙着把中国人往深渊里推了。可今天的中国人依旧在享受着百年前洋务运动的成果,而李鸿章恰恰是引导中国走上强国之路的洋务运动的无可争议的首脑。恐怕最不好评价的就是袁世凯这个人物了,因为他不但是封建帝制下的二品大员,到了民国他居然当了一届共和制政体的总统。中国近代史上没有比他更复杂的人物了。 我不是历史学家。在任何场合我都心虚地宣布:《1901年》不承担对历史上那些不一般的历史人物定性的任务,当然也就无法承担歌颂谁或谴责准的任务。 莫言:根据我的阅读经验,我认为《1901年》是一部既让人感到热血沸腾、痛心疾首但同时却又妙趣横生的书。我想,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你在书中使用了许多一般读者很难见到的素材。譬如辜鸿铭充当李鸿章的幕僚参加对外谈判,怒斥他当年的学生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譬如李鸿章去日本谈判被刺;譬如李鸿章访俄竟然由一个俄国商人接待,等等。《1901年》里许多生动得比小说还要小说的细节,你认为到底有多大的可信度? 王树增:“比小说还要小说”的细节不是小说,是历史事件。写小说的人对所谓情节的编织其实远不如历史生活本身奇妙生动。 和《远东朝鲜战争》一样,在《1901年》中我没有做任何历史事件上的虚构,不是我不会,是不能,也不敢。《1901年》的写作艰难得多,仅仅依据正史不甘心,大量参考芜杂的野史笔记也头疼。近代野史和笔记虽然率真天然,但多如翰海,良莠混杂,年代久远,考证起来颇有难度。我的原则是,我认为可信,或者我拿不准但有提供给读者判断价值的史料,小心慎重地采用。 莫言: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来,所谓的纪实文学,已经有走到了穷途末路之相,有的人甚至将此做为求名求利的手段。前几年历史散文很红,赢得了大量的读者,但这些文章篇幅都比较短小,像你这样,用洋洋60万言的巨大篇幅来全方位地描述一个封建王朝的断年史的,实属罕见。接下来,你是否还要按照这条路子写下去? 王树增:我不知道在世界文学范围内,“纪实文学”这个名称是不是中国所独有,我一直对这个名称的定位是否恰当感到疑惑。“纪实”和“文学”似乎有点不搭界。文字的东西大概只有虚构和非虚构之分,国外把除了虚构的文字之外的东西统统称做“非文学类”。看来“文学”二字不是可以随便标榜的。《1901年》只是一种文体样式,叫做“纪实文学”有点不敢当。 除了写字,我不会于别的。以后还要继续写点“非文学”的东西,直到写的东西没人看了为止。 (《1901年》王树增著,昆仑出版社2001年8月43.00元) 《中国青年报》2001年11月7日
王树增非虚构中国近代历史系列:1901、1911(新版)(套装全2册)
《王树增非虚构中国近代历史系列》讲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纷繁复杂的历史,以及发生在中国极其悲壮的灾难,讲述伟大的历史变革是如何到来的。作者构筑起历史全景在登台的主要历史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柔弱的中国资产阶级、心怀不满的年轻军官和知识分子,以及那些与旧式政权运转不断冲撞的士绅们,如何不屈不挠在不堪任何重负的清廷身上施加了最后一力。 对完美社会、完美国家永抱幻想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力量、有希望的民族。这就是百年之后我们募然回首并将往事托举心头的原因。
王树增非虚构中国近代历史系列:1901(修订版)
十九世纪中叶,在英国人用舰炮轰开中国国门之前,世界为“蛮夷”的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十九世纪末,当中国所有的海岸炮台和海军舰队都无法阻止“蛮夷”入侵的时候,中国人遭遇了有史以来剧烈的心灵蜕变。这种蜕变的艰难与痛楚,导致历史上演了几千来恐怖与悲伤的故事,导致了一个古老而巨大的帝国伤筋动骨的剧变。在世纪之交,中国弱积弱贫的现实为何行成,又孕育着怎样的变革风暴,《王树增非虚构中国近代历史系列:1901(修订版)》显示出作者对史料精确性的把握和表现,通过对历史细节的背景的精彩浑融,对那段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对今天的现实有着重要的启示。《王树增非虚构中国近代历史系列:1901(修订版)》所叙述的不仅是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还有中国人在那段纷乱岁月里的心路历程,从而深入探寻了至今影响着中国人历史情感的那些隐秘缘由。《王树增非虚构中国近代历史系列:1901(修订版)》用强大深厚而又激情内敛的叙述方式描绘出我们这个民族的面孔与表情。
中美战争
这部历时三年才脱稿的纪实文学力作,记叙了半个世纪前朝鲜半岛上那场震惊世界的战争,它不仅再次确认和讴歌了中国军队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这一主题,更重要的是,重新审视了发生在50年前的一切,精辟地分析了战前扑朔迷离的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对于中国如何决策、如何出兵这一人们长期关心的问题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作者刻画了彭德怀元帅叱咤风云的光辉形象,刻画了志司将领以及千千万万志愿军战士趴冰卧雪、流血牺牲的英雄群像,写下了《大冰河》、《血洒汉江》、《三十八军万岁》等一篇篇令人心灵震颤的文字。作品结构严整,气势恢弘,文笔冷峻生动,饱含激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王树增自选集
《王树增自选集》特色与卖点:1、编选角度新颖。 2、严密坦诚的回溯历史的眼光。3、散文大家的独特的语言魅力。4、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历史文献价值。《王树增自选集》主要内容包括了:月斑、鸽哨、猛潮、黑峡、破译、红鱼、我的小驮马、甜蜜海滩和红邮车等等。
因你而动听
那是我心情最沮丧的时候。 为寻找一个可供写作的好故事,我在西部荒凉的戈壁中游荡了一个多月。我不停地想象着这个故事的样子,却发现极目所见每每不尽人意。维持旅程的钱已经所剩无几,从玉树县城载着罐头食品和瓶装水前来接济的车听说走到半路抛了锚,笔记本电脑中的DOS系统出了问题,启动不了了,手机没有信号,氧气也不多了,我感到了一种绝望。兵站仅有三个士兵、一间小土屋子。
2015年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报告文学卷(王树增、周芳最新作品集)
《2015年当代中国文学新作品排行榜 报告文学卷》共收录报告文学2篇,作者分别为王树增、周芳两位当代作家,其中王树增的《抗日战争》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抗日战争的几场战斗,台儿庄战役非常激烈,双方损失惨重,中国军人的不畏牺牲和勇敢抵抗令人感动震撼。由北京文学月刊社发起倡导的“当代中国文学新作品排行榜”上迄今为止中国大陆较早出现的文学排行榜,从1997年至今已有十年的历程。这个排行榜的宗旨,是把一定时间段里中国大陆报刊发表的新文学作品,择优荟萃,奉献给广大文学读者。
王树增:1911
《1911》是王树增续《1901》后的厚重历史著作,属于“王树增非虚构中国近代历史系列”,是中国人民艰辛走向政治文明的心灵史——一个对完美社会、完美国家永抱追求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力量、有希望的民族。 《1911》告诉你这就是百年以后我们蓦然回首并将托举心头的原因。
长征 修订版(单行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王树增《长征》自2006年出版以来,十年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图书奖·优秀装帧设计奖、第十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等多项图书大奖,总销量已超过90万册。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所展现的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大无畏精神,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更是广大青少年追寻理想的精神榜样。王树增的纪实文学巨著《长征》,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宏大的叙事结构、细腻而动情的笔触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惊人壮举,全景式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书写了这部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英雄史诗,也增进了广大青少年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2017年7月,教育部编八年级(上)语文教科书将《长征》定为名著导读自主阅读指定书目,把《长征》与另一部记录红色中国的纪实文学经典《红星照耀中国》共同推荐给万千青少年学子。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上世纪30年代的红色革命并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长征,王树增的《长征》完整再现长征的全部过程及其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因素,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为信仰艰苦奋斗的伟大长征精神;两部作品历经时间淘洗,相互映照,呈现出长征经典作品的夺目光芒。
八年级必读课外书7册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长征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寂静的春天飞向太空港经典名著书目
红星照耀中国》(曾译《西行漫记》)自1937年出版以来,畅销至今。董乐山先生的译本是今天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经典读本。本书真实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当时红色根据地的情况。无数人通过这本书了解中国革命,了解红军和“红色中国”,了解中国*产党的信念与成长。这部经典作品多方位展现了中国*产党为民族解放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他们乐观向上又甘于奉献,在艰苦卓绝的困境中奋力拼搏,勇敢地探寻着中国前进的方向。 此次新版配有十余幅珍贵历史照片,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经典译本。 本书为教育部八年级(上)语文教科书名著导读指定书目。 人民文学出版社为此书撰写了阅读参考,全面指导学生理解本书
解放军为什么能赢—写给新一代人看的军史
该书以解放军八十五年辉煌历程为主线,分创业篇、建军篇、战略战术篇、抗战篇、将帅篇、隐蔽战线篇等十个专题,系统展现我军伟大业绩、巨大贡献、英雄形象、感人事迹。 通读书稿,充满了历史画面感,可读性极强。在行文中对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细节描写,展现出宏大而又丰富多彩的历史图景,生动多姿,可谓一本拿起来就不舍得放下的书。作为一本融合通俗性、历史性、科学性、权威性为一体的书,具有鲜活的教育意义,是一本理论性与可读性俱佳的党史通俗理论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