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迺、廼同义),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其小说具有鲜明文体特征,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主要作品有《孤独的生活》《呼兰河传》等,于1942年1月22日病逝。
呼兰河传
61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3.5%
萧红,中国著名女性作家,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的呼兰河畔。作为一代人的教科书文章,《呼兰河传》是萧红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之一,祖父的后花园让人心驰神往。萧红以孩子对故乡的柔情描绘着呼兰河的一草一木,又以进步人士的视角批判故乡的愚昧与残忍。在依恋与批判的矛盾中,萧红于20岁逃离了故乡。唯余《呼兰河传》,记录着萧红二十年的岁月与人生。
生死场(萧红作品)
13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7%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1935年一经出版便震惊文坛。全书以哈尔滨近郊农村为背景,敏锐生动地刻画了底层普通百姓“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呼兰河传(人文社·语文阅读推荐丛书)
11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1.5%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负盛名的小说之一,1940年写于香港。此作以萧红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艺术形式独特。萧红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本次重版,以1941年上海杂志公司版为底本进行了重新校订,版本更加完善可靠。另外,书前配有“导读”,书后有“知识链接”,以给读者以必要指引和知识的积累。
呼兰河传(萧红作品)
10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5%
"呼兰河这座小城里,住着“我”和祖父、有二伯、老厨子、老胡的一家子、漏粉的一群人……他们是良善的,很有规律地过着生活: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热闹的节日,充满各样的色彩与声响。然而日复一日、终年不变,终究是寂寞的。 萧红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描写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的风土人情。冰天雪地里,充满了儿时纯真的快乐、纯白的苍凉。因为有了《呼兰河传》,“呼兰河”这座无名小城从此在历史上有了姓名。 "
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果麦经典)
5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4%
《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精心挑选萧红各创作阶段作品12篇,从成名作《生死场》开始,选取早期作品《广告副手》和《看风筝》,自传性作品《弃儿》,讽刺风格的《太太与西瓜》,经典之作《手》、《北中国》到遗述《红玻璃的故事》(骆宾基撰稿)。
生死场(果麦经典)
3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7%
《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小说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鲁迅评价说“与其听我发牢骚,不如看看生死场。”书中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对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被誉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此外,本版精选萧红在重庆及香港时期创作的其他六篇经典小说代表作《手》、《牛车上》、《逃难》、《山下》、《后花园》、《北中国》以及萧红创作的最后一篇小说《小城三月》。本书额外收录鲁迅为初版《生死场》所作序言,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和了解本书内容。
生死场:萧红笔下的生育、死亡与土地
3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8.0%
萧红,中国著名女性作家,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其代表作《生死场》一经面世便引起轰动。本书收录《生死场》、《王阿嫂的死》、《牛车上》等文章,聚焦战乱时代底层女性所面临的暴力与困境。萧红以东北农村为背景,残酷地揭示了农村妇女“非人”的待遇与被剥削的命运。 当人与动物的面目因贫穷和死亡而变得模糊,萧红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悲悯为农村妇女发声。在最原始的残酷下,生与死在这片漆黑的土地上平等而不可抗拒地来临。
出走的娜拉:萧红与她漫长的冬夜
3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2.5%
萧红,中国著名女性作家,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的一生,从呼兰河畔的孤寂童年,到出走后的颠沛流离,再到情感世界的千疮百孔,汇成一首血与泪的悲歌。 本书以萧红自述的形式,揭示了以萧红为代表的“娜拉”们出走后的生活困境。从没有衣物御寒的窘境,到饥饿时对一块面包的渴望;从被爱人一次次抛弃的孤独无助,到为生计四处奔波的疲惫不堪。呼兰河的河水漫过书页,“萧红们”顶着寒风在命运的荒原上行走。“娜拉”出走之后,仍活在命运的褶皱中。
作家榜名著:呼兰河传
3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6%
本书以1940年出刊的定本《呼兰河传》《生死场》为底稿,精心编校,保留原汁原味的萧红特色;新增11幅手绘原创插图,再现火烧云、后花园追蜻蜓等经典文学场景,画面优美温馨,彻底还原小说故事背景。《呼兰河传》:萧红的绝笔杰作,带有自传性质的经典小说,更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她记忆里呼兰河小城里的人们始终在一成不变地生活着,年复一年地做着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至于为什么这么做,他们似乎并不明确。一年四季小城的人们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除了琐碎的生活,还有精神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而这多半与鬼神有关。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有二伯的古怪性情,冯歪嘴子的顽强生命力都在她的童年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而她童年温馨的记忆却是祖父与后花园,这是她精神生命中最温暖的情愫与皈依,更是引发万千读者共鸣的故乡情感。《生死场》:萧红的早期成名作,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讲述了在大时代变迁下,人们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对于命运的反抗,全文对人性、人的生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萧红创作此文时年仅23岁,但已经历母亡、挚爱的祖父去世、抗婚求学、被软禁、出逃、流浪、与人同居怀孕、被遗弃、官司败诉、被扣人质、向报社求救、与萧军相爱、产女送人、出版与萧军的合集《跋涉》、从哈尔滨到青岛等人生苦难……《生死场》的初稿经鲁迅先生亲自修改,作序推荐,出版后轰动文坛。
呼兰河传(1940年初刊还原版)(果麦经典)
2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3%
本书收录了萧红最重要的长篇代表作《呼兰河传》及两部短篇《后花园》《小城三月》。呼兰河畔有萧红儿时最纯真的快乐和最宏大苍凉的人生感悟。多年的漂泊之后,她在人生的末端回顾童年,写下《呼兰河传》这样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或许有一点沉闷,但萧红用绘画式的语言,“在灰暗的日常生活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勾勒出一幕幕充满童趣的影像。短篇小说《后花园》在萧红所有作品中堪称精美。伴随着花园里花草的热闹,不经意地讲起寂寞的磨倌冯二成子,以及他灰暗沉闷的生活。萧红在淡淡的叙述中融入了她深沉的历史悲剧感。
萧红散文大全集:又见春天
2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7%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作为一个文坛传奇,萧红的作品总是和她的命运连在一起被人讲述,这多少掩盖了她作品的本应具足的光芒。本书几乎收录了萧红所有的值得一再品读的经典散文作品。萧红的散文女性特质非常鲜明,有着与生俱来的苍凉感、诗意暗涌、忧郁底色,夹杂着迷人的孩子气,同时不拒绝现实的残酷,这使得她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女作家,跻身现代文学大家之林。
又是春天(轻经典)
13人今日阅读
《又是春天》以季节为线索,收录了萧红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散文,以哈尔滨为背景,用细腻而略带感伤的笔触,描绘了城市贫民的生存困境。四季年复一年地交替流转,可人们的苦难并未因此消减。萧红在此文中既表达了对生存的顽强信念,也流露出对命运与时代的苍凉感叹。
萧红全集
1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5.2%
本书共5册收入目前所发现的萧红生前全部创作和书信。所收作品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书信等文体编排。小说部分:将短篇小说以发表时间先后分为三组,分别与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搭配编排;散文部分:以公开发表的时间顺序编排,其中《商市街》系列散文以此书出版时所排定的顺序编排;诗歌部分:公开发表的,以发表的先后顺序编排,未公开发表的,以作者生前编定的《自集诗稿》先后顺序编排;书信部分:按收信人姓名分别编排,同一收信人书信,按书写日期依次编排。本书为精装版本。
商市街(萧红作品)
1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0%
"“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 《商市街》为萧红散文全集。从一九三三到一九四一,以写作时间为序,收录了《弃儿》《欧罗巴旅馆》《黑“列巴”和白盐》《祖父死了的时候》《回忆鲁迅先生》等名作九十二篇。 从萧红二十岁出头到三十岁人生行将结束之际,近十年的性情文字,成为萧红“黄金时代”的真实记录。 "
回忆鲁迅先生(轻经典)
1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3.0%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记忆图景中,萧红与鲁迅的交往始终是一段令人动容的篇章。《回忆鲁迅先生》由数十个片段组成,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鲁迅生命最后几年的日常图景。萧红以她特有的敏感捕捉那些被宏大叙事忽略的细节:鲁迅抽烟的姿势,鲁迅家客厅的布置,鲁迅对年轻作家的耐心,甚至鲁迅走路时轻捷的脚步。这些细节累积起来,构成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鲁迅形象——既是被时代推上神坛的"民族魂",也是会因一碗好汤而展露笑容的普通人。
马伯乐(萧红作品)
1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7%
“人生是没有道理的,人生是一点道理也没有的。” 马伯乐是那个时代的旁观者,一个多余的人,永远都在想,从来不去做。即使时隔大半个世纪,看马伯乐,仍让人觉得他就在身边,甚至他就是自己。
小城三月(轻经典)
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3%
萧红经典作品,在三月的小城里邂逅萧红笔下温情与哀伤交织的世界。故事围绕翠姨展开,她身处封建礼教束缚的小城,心底却藏着对爱情炽热的向往。萧红以细腻笔触勾勒翠姨的羞涩与执着,将春日的生机与人物的悲剧命运对照。文中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却凭借平淡日常,道尽人性挣扎与时代隐痛。
小城三月
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9%
《小城三月》的作者萧红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坎坷却坚韧的女性,充满传奇色彩。萧红的文学才华备受鲁迅赞赏,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甚至亲自为她的《呼兰河传》作序,连同茅盾的序文,共同确立了萧红在文学界的崇高地位,使其成为一部不朽的扛鼎之作。萧红的作品单行本畅销几十年,其经典性不言而喻。本书汇集了萧红迄今为止发现的所有中短篇小说集,充分展现了她的文学才华与独特风格,是广大读者了解萧红、品味其文学魅力的珍贵读物。
小城三月(萧红短篇小说集)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3%
本书选取了萧红一生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篇作品。《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描写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和对于死的挣扎。《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生动描写了记忆中家乡小城镇的美丽、童年的寂寞、祖父的慈爱、人民的善良与愚昧……而《小城三月》则是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描述了十九岁的美丽的翠姨默默地爱着大哥,憧憬着一份在那个时代不可能被成全的爱情。萧红的小说有着生动的情节,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更是深受赞誉,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述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她和她的黄金时代(萧红作品)
4人今日阅读
萧红是中国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洛神”。二十三岁踏入文坛,凭借《生死场》一举成名,鲁迅称赞她是“中国当代蕞有前途的女作家”。 萧红年仅三十一岁,却留下了至今为人传颂的天才之作。1933年4月,萧红以笔名“悄吟”发表了小说《弃儿》,这是她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从此开启写作之路。“萧红作品:她和她的黄金时代”是萧红创作生涯九十周年函套纪念版,囊括小说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与散文代表作《商市街》。 《呼兰河传》茅盾作序,萧红长篇代表作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萧红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描写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的风土人情。书写冰天雪地里,儿时纯真的快乐、纯白的苍凉。 《生死场》鲁迅作序,萧红成名作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1935年一经出版便震惊文坛。全书以哈尔滨近郊农村为背景,敏锐生动地刻画了底层普通百姓“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马伯乐》萧红绝笔,长篇讽刺代表作 “人生是没有道理的,人生是一点道理也没有的。” 马伯乐是那个时代的旁观者,一个多余的人。即使时隔大半个世纪,看马伯乐,仍让人觉得他就在身边,甚至他就是自己。 《商市街》萧红散文全集,首度收入多篇萧红作品首刊原件珍贵影像 “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 从1933到1941,以写作时间为序,收录了《弃儿》《欧罗巴旅馆》《回忆鲁迅先生》等名作九十二篇。从二十出头到三十岁人生行将结束之际,近十年的性情文字,成为萧红“黄金时代”的真实记录。
萧红:我的血液里没有屈服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8%
《萧红:我的血液里没有屈服》为萧红的散文精选集,属名家散文系列一种。本书共分五辑,共收录萧红散文二十余篇,既有她回忆童年时期的作品《蹲在洋车上》《祖父死的时候》,也有她奋力呼吁抗战的激昂之作《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还有她回忆鲁迅的作品《回忆鲁迅先生》。萧红命运坎坷,但是在她的作品当中展露出的是黑土地的广阔与童心的质朴。无论是书写在日本时期的漂泊,还是记叙与友朋的日常,她的文字中有一种赤诚和自然。
人间一趟,请哈哈哈哈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3.2%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常常被日常的忙碌和压力所困扰,而忘记了生活的本质和真谛。漫漫人生中,我们要成为能够随时拯救自己的人。本书收录了老舍、杨朔、朱自清等文学大师的30多篇散文。他们坐在书桌前,将自己半生的经历的思想感悟融入笔端。无论是讲述日常生活的小确幸,还是探讨人生意义的大命题,《人间一趟,请哈哈哈哈》都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鼓励我们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珍惜每一次欢笑的机会,勇敢地活出真实的自我。
呼兰河传(全新校订版)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3.4%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1940年完成于香港。此作以萧红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艺术形式独特。萧红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文体的巅峰之作。本次重版,以1941年上海杂志公司初版本为底本,并参照其他几个版本进行了校订。另附有萧红的其他几篇名作《永久的憧憬和追求》《小城三月》等,读者借由这些作品,已基本可以领略萧红创作的精华了。
中秋节
3人今日阅读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1932年与萧军同居。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生死场(轻经典)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7%
萧红经典作品。在动荡岁月里,生命的坚韧与脆弱如何交织?《生死场》会给出震撼答案。作品聚焦东北乡村,日寇铁蹄下,村民们在生死边缘挣扎。萧红用如椽巨笔,将乡村日常、生离死别与残酷战争巧妙融合,以质朴文字展现人们在苦难中迸发的生命力。
弃儿(轻经典)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6%
这篇创作于1933年的短篇小说,是萧红早期文学探索的重要结晶,也是她毕生创作主题的浓缩预告。在不足万字的篇幅里,萧红以手术刀般的精准和诗人般的敏感,解剖了一个被遗弃婴儿的短暂一生,也剖开了整个时代的精神病灶。 《弃儿》讲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贫苦妇女王寡妇在丈夫去世后,迫于生计将刚出生的孩子遗弃在有钱人家门前。小说以惊人的冷静笔调,描写了这个被命名为“弃儿”的婴儿如何在两个家庭间被推来搡去,最终像一件不受欢迎的物品般消失在冰天雪地中。萧红不满足于讲述一个悲惨故事,而是通过这个微型悲剧,展现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瘫痪。
回忆鲁迅先生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9%
萧红以一幅充满生活细节的图画,活画出导师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娓娓道出对一个长者生活全部内涵的理解。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加上女性特有的敏感,使她的散文浑然天成,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萧红在文章里不是将她的导师神化,相反,她是要写出一个平民的鲁迅来。《回忆鲁迅先生》是她散文里的巅峰之作,也是她散文风格完全成熟的表现。
呼兰河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7.9%
《中小学必读丛书》系列图书是为了配合语文新课标的需要,根据中小学生不同阶段语文教学要求,邀请国内著名作家、学者、专家参与选目、编辑出版的一套目前国内规模较大、内容比较完备的课外阅读丛书。在阅读中提升学生词汇和语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写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自我超越。
呼兰河传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2%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品之一。彼时的作者身在香港,生活极度窘迫和迷茫,而这部《呼兰河传》即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以期唤回情感上的希冀和精神上的慰藉。温馨浪漫的语调,天真烂漫的视角,一幅充满爱与自由的风土人情的画卷随之展开。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述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本书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桥(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1人今日阅读
《桥》是萧红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她对此篇十分偏爱,在发表之前就以此名结集成小说、散文集《桥》。作品在意象选择、人物刻画和语言运用等艺术方面,做了很多新的尝试,使她的作品创作始由稚嫩走向成熟,为日后创作更具深度的长篇小说奠定了基础,而它所体现的悲剧性则代表了萧红的创作基调。
萧红散文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8%
《萧红散文》是“中华散文珍藏版”大型丛书之一,作为一个文坛传奇,萧红的作品总是和她的命运连在一起被人讲述,这多少掩盖了她作品的本应具足的光芒。萧红的散文女性特质非常鲜明,有着与生俱来的苍凉感、诗意暗涌、忧郁底色,夹杂着迷人的孩子气,同时不拒绝现实的残酷,这使得她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女作家,跻身现代文学大家之林。
萧红经典全集
1人今日阅读
萧红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她的很多小说,都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精品,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同样,萧红的散文创作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她的散文文字优美,凄切忧婉,在情感浓度和抒写张力上都较深刻强烈,刻画人物注重心理深层的挖掘,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希望本书能帮助读者开拓视野、汲取营养、陶冶情操。
呼兰河传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8%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重要的代表作。因为《生死场》,人们知道了萧红;因为《呼兰河传》,人们记住了萧红,也记住了东北边陲那个偏远却也动人的小镇。《呼兰河传》描写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城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百姓的生活。那里的人,善良却也愚昧,可恶却也无辜;那片土地上,飘荡着无知和愚昧,也充满了苦难和悲凉。呼兰河虽不是回荡着悠扬牧歌的静谧田园,但那里的一缕缕炊烟,却是寂寞女子心底仅有的一点温暖与归属。
呼兰河传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3.5%
《呼兰河传》是萧红多年漂泊之后,在人生末期回顾童年,写下的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动的“回忆体”长篇小说。她用绘画式的语言,为灰暗时代勾勒出大红大绿、童趣盎然的生命力,以简洁无华的笔法,记录下悲凉人生转瞬即逝的暖意与恬淡,照应出那个时代中国人多舛的命运和知识分子无奈的选择。《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也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之一。作品以哈尔滨近郊农村为背景,讲述三个家庭的变迁,对生与死,人性与生存,这些古老论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鲁迅赞其是描绘北方人民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本书将萧红两部经典作品加以融合,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更能展现萧红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其所描绘的时代的完整风貌。
生死场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8%
《生死场》以“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农村发生的恩怨故事,生动描摹了中国人的悲惨遭遇,和在死亡线上勇敢抗争的民族气节。鲁迅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呼兰河传
1人今日阅读
呼兰河畔有萧红儿时最纯真的快乐和最宏大苍凉的人生感悟。多年的漂泊之后,她在人生的末端回顾童年,写下呼兰河传这样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或许有一点沉闷,但萧红用绘画式的语言,“在灰暗的日常生活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勾勒出一幕幕充满童趣的影像。
牛车上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收《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红的果园》、《孤独的生活》、《王四的故事》5篇小说。
弃儿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5%
1933年4月,22岁的萧红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了短篇小说《弃儿》,这是她最早发表的作品,也是她创作生涯的开端。《弃儿》讲述了一个叫芹的女子,已经怀孕七个月,但被未婚夫——一个“富家子弟”扔在了旅馆。由于他们欠下了“巨额”房费,芹无法脱身。当时因为连日暴雨,城中被大水所淹,芹困在了被水包围的旅馆,九死一生。这时一个叫蓓力的男人出现,他想方设法将芹带出旅馆,并借住在自己的朋友家中。
萧红散文
1人今日阅读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个人命运和作品风格都带有悲剧色彩的女作家,萧红的小说具有散文化气质,其散文则兼具诗化和稚拙,无论是回忆故乡呼兰河的寒冬大地、人事遭际,还是书写自己进入城市的漂泊生活,包括回忆鲁迅先生等等,无不采用孩子般的视角和口吻,文字看似散漫不羁,实则苦心讲究,一些回环往复的著名句子和段落,读来富有音乐旋律,是少有的不以数量取胜而名声斐然的现代作家,值得入选这套丛书。本版由《萧红大传》的作者季红真老师进行篇目增删并撰写导读。包括《蹲在洋车上》《祖父死了的时候》《家庭教师》《他的上唇挂霜了》《永远的憧憬和追求》《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节选)》等成名作和代表作。另有二十余幅精美插图。
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萧红与萧军
1人今日阅读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30年代文学洛神”,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然红颜薄命。“萧军”与“萧红”相配,合起来是“小小红军”的意思。萧军和萧红都出生于民国时期,青年时期结识后曾同居过一段时间。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萧红的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他二人曾1933年合著发表过《跋涉》,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萧军去了延安,萧红随后东渡日本求学,两人就此分开。在日本期间,萧红与萧军进行了长期的通信,本书辑录两人这期间的往来信件内容。萧红在信中曾说:“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的确,这也是萧红一生中最安稳幸福的一段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