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
许知远(1976年-),出生于江苏灌南,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作家、出版人,《生活》杂志联合出版人。 许知远自1998年起为《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书城》《21世纪经济报道》等报刊撰稿,其文风犀利,主要作品有《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新闻业的怀乡病》等。
十三邀: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 (全四辑)
31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3%
我们时代里无尽的盛大对话,对真感情与真思想永无止境的找寻。通过《十三邀》,与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直接对话,搭载他们的思想巨舰光顾历史与未来
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
13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7%
许知远与10余位国内外重量级作家、学者深入对话,集结成一本珍贵的当代人文访谈录。从许倬云到白先勇,从金宇澄到赫拉利,跨越国籍与时代,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考古学、经济学、人类学等领域等多个领域,探索从个体到社会的众多议题,成就一部有料、有趣、有温度的访谈录。他们说过的智慧、愤怒、偏激之言,都来自同一种脉搏:对广阔的人类命运的关怀。他们的个体经历、个人思考,深度开拓着知识分子的可能性,展示着智识生活的多样性。在圈层固化、“信息茧房”逐渐形成的今天,这样一种对意义和价值的严肃追问,久违了。
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
6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2%
许知远与14位国内外著名导演、艺术家深入对话,集结成一本珍贵的当代艺术家访谈录。从李安、诺兰到毕赣,从徐冰、蔡国强到马岩松,对话跨越国籍与时代,涵盖电影、音乐、装置艺术、建筑等多个领域。在对话中,他们剖白自我,也直面时代,以一种手术刀式的真诚袒露自我的来路与创作之灵感,也不回避隐秘时刻的困惑与挣扎。身为创作者的永恒失败之感,与身为艺术家的成功与诱惑,在对话中不断交战与拉锯,他们如同站在“悬崖”之上回首自我、反叛当下、期待未来,也在这样的对话交流中呈现出真正丰沛的个体表达和各自鲜明的艺术态度。所以,艺术创作可能首先是一个注定失败者的挣扎,在挣扎着向永恒的过程中,必须更好的失败。
意外的旅程
3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8%
本套书为2010年至今作者在中国或世界各地游历的旅行随笔合集。第一册,上辑,作者沿爱辉—腾冲线横穿中国,在游历中重新审视当下中国社会的真实切片与历史的复杂面孔;下辑,作者在游历路程中寻访了贾樟柯、余华、刘香成、陈丹青等文化学者,展开“十三邀”式的漫谈与追问。第二册,作者的足迹跨越不丹、东欧、印度等不同文化属地,旨在呈现一个更多元文化的世界版图,从而打开看待自我与世界关系更多的可能性;第三册围绕2020年作者在马来西亚、夏威夷、日本三地的停留与辗转展开,不仅勾勒了各地在危机下的不同风貌与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更深入讨论了各地在历史上对危机的应对方式,揭开其背后被遗忘的历史。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新版)
2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0.0%
本书是许知远早年的代表作,长销近二十年。书里的篇章是作者在星巴克咖啡馆、北大校园的男生宿舍等地方写下的读书随想和读书笔记,充满了年轻人对人类文明的向往,憧憬着融入伟大灵魂散发出的光辉,与此同时,他面对既丰富又单调的社会,一次次剖析自己的内心,确定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寻找自己的历史坐标。书中表现出对个人独特性的坚持,对封闭、自溺的小世界的警惕,对年轻一代颇有启发。
许知远X刘擎:躺平和内卷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共2册)
1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2.6%
套装共2册,分别为《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游荡集》。《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纵向传承与外来文化的横向互动中;在这种“纵横交错”的文化背景下;刘擎教授通过发人深省的文字启发我们以理性化的方式来探索世界和自己;思考“人应当信奉什么”“应当怎样生活”“如何理解和应对困境”等诸多问题。这部作品兼具敏锐的历史意识与深切的现实关怀。刘擎教授结合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众多元素;解读社会发展变化、思想的演进;以求大众在面对这个时代时;能够辨析问题与观念的来龙去脉;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重建对未来的想象。《游荡集》,许知远旅途中的意念断片:他在旧金山与横滨做了闲荡;与姜文在一个午后喝了威士忌;听一个香港人在特拉维夫唱了《我为祖国献石油》……它们曾散落在某个航班的餐桌上;某个县城空挡的酒吧里;或者许知远临时租借的公寓中……
游荡集
1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59.3%
《游荡集》是许知远的最新散文游记,收集的是许知远旅途中的意念断片:他在旧金山与横滨做了闲荡,与姜文在一个午后喝了威士忌,听一个香港人在特拉维夫唱了《我为祖国献石油》……它们曾散落在某个航班的餐桌上,某个县城空挡的酒吧里,或者许知远临时租借的公寓中……
梁启超:亡命(1898—1903)
1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7%
许知远“梁启超五卷本”第二卷,讲述走向世界的梁启超。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被迫流亡日本,却意外踏上全球化的时代浪潮,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这一时期的梁启超以日本横滨为基地,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促发了中文世界新知识与新思想的生产与传播,影响巨大且深远;同时他游历夏威夷、澳大利亚、北美等地,呼应海外华人广泛觉醒的政治意识,建立保皇会(Chinese Empire Reform Association)的全球网络。 本书以大量细节还原历史场景,塑造了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维度的政治亡命者形象;并以梁启超为中心,牵引出严复等维新同仁,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以及李鸿章、大隈重信、西奥多·罗斯福等政治人物,更有温哥华的叶恩、新加坡的邱菽园、悉尼的梅光达等散落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他们的热情与挣扎,敷演出一部19、20世纪之交的全球风云画卷。 三十而立的梁启超,以世界经验反观中国困境。他逐渐脱离康有为,获得智识上的独立,也走到了思想成熟的关键时刻。从“维新”到“新民”,梁启超再一次推动了“变革”。
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
1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3.4%
《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是许知远积淀多年的转型之作。梁启超生逢变革时代,他是近代转型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又是中国现代思想学术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许知远试图将这位伟大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希望与挫败,内心挣扎及与同代人的争辩呈现给读者。在搜集、阅读海量史料和研究著作的同时,许知远追寻梁启超的足迹,到其出生地新会、求学地广州,及北京、上海、日本横滨等多地探访历史现场,寻求历史与现实之间隐秘而有韧性的关联,借此展现几代人的焦灼与渴望、勇气与怯懦……
十三邀2:“偶像是生意,是符号,是忍辱负重”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7.8%
许知远与15位国内外著名演艺界人士深入对话,集结成一本珍贵的时代偶像访谈录。从张艾嘉、罗大佑到张楚,从吴孟达、林志玲到李宇春,对话跨越国籍与时代,涵盖影视、流行乐、摇滚、传统曲艺等多个领域。 偶像是如何造就的?在备受大众瞩目的生活中,个体将如何突围?在对话中,他们回顾着个人的成长起落与时代的浪潮来去,审视着自己身上“偶像”与“个体”两种身份意识的对撞,甚至坦诚着自我的“伤口”与欲望。他们被大众文化所塑造,也重新定义着大众文化。而在许知远以知识分子视角切入的严肃话题里,他们也贡献着自己对娱乐工业与时代精神状况的思考。藉由这些精彩碰撞,我们得以窥见这些已成为时代符号的面孔之下,最为真挚、动人的个体表达。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7.7%
许知远与10余位浪潮人物深入对话,集结成一本珍贵的精彩个体访谈录。从王石、马东到李诞,从汪建、罗振宇到薇娅,他们之所以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乃在于他们分别成功地满足了大众对传统、美食、房子、寿命、快乐、知识、信息、商品、安慰的需求。通过回顾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为适应和引领社会所作的努力、他们对时代发展的思考,可以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境况提供一幅全面而丰富的画像。许知远从知识分子的“偏见”出发,对着时代与个体勇敢发问,议题跨越行业与身份,领域涵盖商业、娱乐、科技、网络、消费、新媒体等数个时代热点,访问者与受访者之间碰撞出极具张力的对话,使其具有了超越普通访谈的深度和力度,进而打破圈层之间的话语壁垒,形成了宽广而良性的对话美学。
意外的旅程:从黑河到腾冲
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0%
本套书为2010年至今作者在中国或世界各地游历的旅行随笔合集。此为第一册,上辑,作者沿爱辉—腾冲线横穿中国,在游历中重新审视当下中国社会的真实切片与历史的复杂面孔;下辑,作者在游历路程中寻访了贾樟柯、余华、刘香成、陈丹青等文化学者,展开“十三邀”式的漫谈与追问。
意外的旅程:马六甲、檀香山以及永井荷风的浅草
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8%
本套书为2010年至今作者在中国或世界各地游历的旅行随笔合集。此为第三册,围绕2020年作者在马来西亚、夏威夷、日本三地的停留与辗转展开,不仅勾勒了各地在危机下的不同风貌与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更深入讨论了各地在历史上对危机的应对方式,揭开其背后被遗忘的历史。
新闻业的怀乡病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53.8%
本书是一部媒体评论集。许知远从新闻从业者的视角,聚焦《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财富》《经济学人》《连线》等传媒巨擎,对它们的经营理念、发展历史、未来走向进行了有益的梳理,展现了这些传媒帝国的媒体精神。作者回看这个行业的往昔时,在书中漫生出来的尊敬、怀念,以及乡愁般的忧伤,对于今天的新闻从业者和媒体研究人员都不无借鉴作用。
单向街001:最愚蠢的一代?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4.4%
本书为《单向街》系列文集的第1辑,主要包括话题、访谈、记录、艺术、随笔、沙龙等专题,力图用智力性、探索的姿态去向读者呈现这个日益变迁的真实社会面貌。本辑的主题是“最愚蠢的一代”,主要探讨了互联网对青年心理的影响,揭示互联网和物化,如何摧毁了一代人的头脑。从美国著名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到中国年轻一代,他们谈论了对技术、青春、青年文化的看法。文章的跨度如此之大,是想为读者提供尽量多的视角。
共和为什么失败:重返1913(东方历史评论 01)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3.5%
本辑《东方历史评论》选取民国初年宋教仁遇刺案为专题,多角度梳理了事件细节和当时主要人物对此案的参与及观察评论,再现民初纷纭复杂的政坛斗争情形,并深入追问:为什么对宋案的处理会最终影响历史的走向,最终导致民初共和尝试的失败?寻找百年共和失败的密码,领略重大转折关口历史的运转机理和脉络,宋案无疑是最好的切入点。本辑“影像”栏目为“苏联解体20年群像”,著名摄影师苏里于苏联解体20年之际,走访了8位涵盖各阶层的典型人物,从他们的面庞和思考里窥探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个人的冲击与重塑。
金山、南洋与离散中国(东方历史评论 02)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8.2%
《东方历史评论(第2辑)》以华人移民海外的历史为专题,展示从明末清初以来中国人向异域迁徙的苦乐心酸,这是一条充满荆棘、充满梦想的漫漫征途,从最初的单纯谋生、到追求财富、再到追求安全、追求荣耀,这不断变化的移民目的也折射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阵痛、曲折、辉煌与病症。同样,异域文明也在伴随着自身文化的自信与危机,交替贬低或抬高它们眼中的“中国形象”。《东方历史评论02》“影像”主题为“流水线上的青春”,选了一组车间女孩的照片,看看那些姑娘,即使工装也掩不住青春和美丽,伴随着她们美好的梦想,正在流水线上慢慢消逝。这1.5亿年轻人中最绝望的,已经从富士康工厂的楼顶一跃而下,作为对这个残酷时代的无声抗议。
单读08:漫游者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49.7%
生活这场旅行中,漫游者才是风景。《单独·08》是本系列在2014年的第三本。在本辑中,有小说《繁花》的作者金宇澄畅谈自己的创作经历,回顾老上海风情的访谈,有针对性别差异研究所做的特别报道,揭示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不同角色的刻板印象背后的科学解释,有江弱水谈米尔斯基的《俄国文学史》,有乔纳森对《麦考莱英国史》的细致评价……每一篇文章都独具特色,上到古代,下到今天,远至雅典,近在身边,但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个地方,相信你都能在“漫游”中获得别样的收获。
意外的旅程:加尔各答、开罗和最幸福的国度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5%
本套书为2010年至今作者在中国或世界各地游历的旅行随笔合集。此为第二册,作者的足迹跨越不丹、东欧、印度等不同文化属地,旨在呈现一个更多元文化的世界版图,从而打开看待自我与世界关系更多的可能性。
变革的节奏(东方历史评论 04)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7%
《东方历史评论(第4辑)》以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为专题,收入对国内著名历史学者杨奎松、王奇生、青年学者周濂、唐小兵以及海外著名汉学家裴宜理的访谈,探讨漫长的革命世纪对中国的影响。影像栏目收录的是当代伊朗摄影艺术家施林·奈莎谈自身经历和创作的自述和访谈,并选取了她的8幅精彩的人物摄影。随笔栏目收入谈法国当代著名学者皮埃尔·马南的治学历程和思想变化、柬埔寨的现代历史、台湾青年流行音乐历史及未来走向等几篇文章,书评栏目则重点评介了著名社会学家埃利亚斯的代表作《文明的进程》、新近出版的玻利瓦尔传记等。
溃败的前夜:从甲申到甲午(东方历史评论11)
自甲申到甲午,大清此前二十来年,采取“拿来主义”初见成效。军事、工业、商业、贸易、机械、矿产、海军、学堂、电报等,从无到有,均有长足进步,令帝国统治者们沾沾自喜。然而,以自强为宗旨的洋务新政,在这关键的十年里,并没有进一步释放社会,释放资本,更未能在制度创设方面有所经营,只是获得了一个畸形社会、畸形经济结构,而无法凝聚为自觉、深入的近代化历程。而在这关键的十年里,中国又错失了哪些机会?
东京时光(东方历史评论10)
1870年代之后的日本,在脱亚入欧道路上飞奔的人们竞相抛弃着过去,不顾一切地投入到获取西方知识和技术的队列中。用红砖建筑、马车和高顶礼帽装扮起来的东京,在“日本的灵魂和西方的文化”的感召之下,成为亚洲全新的混血城市,这里弥漫着新的时代精神,链接着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以及无数的亚洲失败者与野心家。
历史新声:中国杰出青年历史学人(东方历史评论 03)
《东方历史评论》第3辑选取了十五位中国杰出青年历史学人,希望从他们的访谈和代表作里找寻这个时代的“志气”。如果说民国时代的历史学者面对的挑战,是让史学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成为近代的历史学,那么我们今天的挑战则是摆脱阶级和革命史观的叙事,创造一个更新的,同时也还原一个曾经的历史学。
单读06:逃离·归来
用逃离告别过去,让归来唤醒未来倘若流放仅仅是流放,而没有变成“奥德赛式”的归来,我们还会憧憬吗?本书为《单读》(原“单向街”)系列文集的第6辑,本辑专题栏目围绕“逃离·归来”,分别从艺术、文化和非虚构报道等多角度,对一些社会文化现象、历史文化名人和轶事作了回顾、访谈和叙写,包括史景迁夫人金安平谈庄子与历史写作、《纽约书评》谈美国诗人奥登、青年摄影师塔可在纽约的生活和创作、哈佛大学“尼曼学者”杨潇在美国大学中的所见所闻,等等。
单读07:旁观者之痛
每一个旁观者同时也都是被旁观者,如此,人们的命运便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著名媒体人许知远以全新的角度选编观察中国与世界的优秀文字,在秉承其“记录、探索、批评”之初衷的前提下,内容更加丰富,角度更为多元,思想更为宏大。本书为《单读》系列文集的第7辑,本辑专题栏目围绕“旁观者之痛”,从艺术、文化和非虚构报道等多个角度,对各类社会文化现象、历史文化名人和轶事作了回顾、访谈和叙写。
单读09:耐心
没有了耐心的世界,仿佛一切都被摁下了快进键。《单读·09》是本系列在2015年的第一本,总第09辑,在秉承其“记录、探索、批评”之初衷的前提下,本期以“耐心”为主题,选编文章探讨在人人都急的时代,我们身边那些充满耐心的人给我们的启示。本辑内容有资深记者张泉带领读者《重走梁思成之路》,寻访这位中国当代著名的建筑史家的人生足迹;许知远与著名作家阿乙畅谈创作之路,讲述写作这条路上的孤独与坚守;沈从文研究者张新颖讲述沈从文的后半生,探讨这位文学大师后期的人生历程与创作之路;榫卯app的创始人孙勇讲述这款被苹果选为2014年年度最佳app的产品诞生的前后历程以及自己的创业理念等等。
单向街005:反智的年代
在一个反智的年代,是否人人都可以是知识分子?本书为《单向街》系列文集的第5辑,本辑专题栏目围绕“反智主义”,将美国当代竞选文化造成的对历史的无知、苹果公司精明的设计和销售哲学,以及同时作为“反传统英雄”与“时代病人”的吴虞的事略贯穿在一起,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背后其实都有着反智主义的实质。本辑其他文稿还有:对两位蜚声世界的汉学家舒衡哲和宇文所安的精彩访谈,青年摄影师张克纯拍摄的黄河地景,印度记者在中国的见闻、20世纪著名汉学家卫礼贤的孙女寻访并倾听祖父促进中西交流的事业的“回声”、本雅明在柏林的童年生活,等。
伯克利的魔山
★从忧伤的年轻人,到世界的游荡者,许知远十八年的变与不变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年轻的许知远发现了一本李普曼传记,从此找到自己的路——以文字为业。《伯克利的魔山》是“游荡集”系列的第一部,诚实地记录了一位写作者十八年来的精神历程:他如何游荡世界,如何理解时代,如何认识他人,如何以今日之我更新昨日之我。 ★一部旅行者词典,用字母表串起人生经验 本书收入了35座城市的54个片段。在伯克利寻访米沃什的魔山,在鹿儿岛遥想一位浪漫的失败者,在东京萌生海外开书店的念头,在纽约对话坂本龙一、马内阿,在旧金山书店发现梁启超,在新加坡与王赓武想象中国边缘……游荡是一种抵抗方式,走向世界,亦是找回自我。 ★一部私人阅读史,看许知远之所以成为许知远 本书也是一部阅读史。《李普曼传》《米沃什词典》《黄金时代》《金与铁》《零年》《佩拉宫的午夜》《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流动的圣节》《另一片天空下》《论小丑》《音乐即自由》《星马华人与辛亥革命》……这些精神资源,共同塑造了今日的许知远。 ★附赠许知远私人歌单,十三座城市的打开方式 随书赠送十三座城市游荡歌单,在北京聆听帕瓦罗蒂,在纽约倾听坂本龙一,在新加坡听一首《天涯何处觅知音》……你可以在音乐声中打开这本书,从任何一页开始,不用担心错过什么,也不一定要读完,让自己闲散下来,新的感受力可能意外到来。 从在大学图书馆发现李普曼传记,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到满世界游荡,写作五卷本梁启超传。那个曾经忧伤的年轻人,成长为一位与时代共舞的知识分子。 这本书记录的,是作家许知远自己的声音:阅读,游荡,穿梭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观察体验这个万花筒般的世界,伴随着永不停息的自我分析的冲动。 “这不正是我想过的生活吗?穿梭于各地,训练出某种独特视角,总能在熟视无睹的现实中发现意外。当然,你也要承担另一重代价,在自由、好奇背后,是一种被迫的、时刻保持的警惕,深处陌生人中的经常性失语,更令人身心俱疲。”——许知远
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
内容介绍: “十三邀”作为一档现象级人物访谈节目,自2016年启程,迄今已陪伴我们走过八年。作家许知远深度采访国内外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在对话中观察和理解这个变化的世界。 《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收录“十三邀”第5、6、7季(2020—2023)共计40多位人物的对谈实录,重新编辑整理,全套五册,分别为:《站在历史的远处》《你愿意活出什么样的世界》《保持对生活的一些刺》《创造一个自己的时间》和《人生的定义性时刻》。 “观念固然重要,行动才是灵魂。”诞生于特殊时期的这些珍贵对话,在保持精神与思想之问的同时,尝试去往更辽阔的世界,踏足更陌生的领域,进入更真实的生活,倾听更丰富的语言,袒露更率真的自我。 世界在变,“十三邀”在变,许知远也在变,不变的是对话本身。世界是一场无尽的对话,在对话中观察理解这个变化的世界和我们。 编辑推荐: 1)时代的壮举,现象级人文类访谈节目,持续8年的好口碑—— 相比于“十三邀”前四季平均8.45的豆瓣评分,第五、六、七季的平均豆瓣评分达到9分,其中第七季更是高达9.4分。对于一个持续八年的节目,评分还能节节高升,难能可贵,“十三邀”展示了稳定的品质、持续的影响力。在今天,如此深入而广泛的访谈,堪称时代的壮举。希冀通过这些对话,建立一个精神共同体,创造智识的亲密。 2)诞生于特殊时期的珍贵对话,与40多位历史、哲学、体育、科学、商业、流行文化等不同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一起—— 探寻更辽阔的思想:在东京与葛兆光谈中日文化差异,在香港与傅高义谈中美关系,在新加坡与王赓武谈海外华人,在日本与安藤忠雄谈建筑美学…… 感受更多重的表达:与徐京坤驾船远航,与李景亮在八角笼中格斗,与杨扬在冰面滑行,与张双南仰望黑洞,与何多苓一起画画,与王宝强一起拍戏,与徐皓峰一起进入武侠的世界…… 进入更鲜活的现场:与五条人游走广州城中村,与陈晓卿在街边小店品尝美食,去遵义看钱理群打麻将,与王笛在成都泡茶馆…… 观察更真切的当下:与黄灯一起倾听二本学生的心声,历时三年追踪101女孩的变化,刘擎讲述他对年轻人的观察,罗翔谈对正义的理解…… 袒露更率真的自我:郝蕾的眼泪,韩红的敏感,蔡皋的天真,当李东生唱起《漫步人生路》,当何怀宏在海边念起情诗…… 3)以更积极的态度回应这个时代—— 《十三邀II》传递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观念固然重要,行动才是灵魂。在普遍迷惘、沮丧、充满不确定性的气氛中,《十三邀II》敏锐把握到时代情绪,不再只是提出问题等待回答,而是主张一切都要亲身生活,在具体的行动中获得答案和力量。 4)更丰富的文本,更本真的对话质感—— 所有对话均根据原始访谈整理而成,内容远超节目呈现。全书共约100万字,1916页,干货满满、金句迭出的同时,保留对话自然流淌的质感。精选376张图片,还原采访现场。 打破常规的你问我答,去到被采访者生命中最重要的场所,在变化的时空下,呈现更立体的人物个性,传达更细微的情感波澜。 5)缤纷的色彩,便携的开本,更舒适的阅读—— 一只手轻松掌握的便携开本(115*185mm),顺纹平滑的纸张,让阅读更舒适、惬意。 封面采用棉玥特种色纸,五本书五种青春的颜色,呈现纸质书应有的质感。
中国纪事
整个20世纪,国人用各种主义,各种理论解释中国。但中国人的真实生活总是被这些抽象的主义所吞噬。 历史的连续性,日常生活的细微性、个人的命运,总是被历史洪流冲刷。以至于作为一个30岁自认为是知识分子的青年人来说,谈起自己国家时倒像个陌生人。 这一系列文章,是一种个人经历的陈述,它激起的头脑风暴可能比它提供的清晰分析更多。但它的确是一个年轻知识分子看待自己国家的真实努力,尽管这种努力困难重重并可能注定失败。 但每个社会乃至每位个人,不都是在对自身命运与境况的探讨中,获得生活之意义吗?
人生的定义性时刻(十三邀Ⅱ)
《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收录“十三邀”第5、6、7季(2020—2023)共计40多位人物的对谈实录,重新编辑整理,全套五册。本书《人生的定义性时刻》为其中之一。 本卷收录的十个访谈,关注艺术家的“定义性时刻”。在他们的艺术生涯中,总会有那样的关键时刻,他们发现了自我,领悟了自我,或者克服了自我,突破了自我。那可能是幻灭的时刻,也是新生的时刻,是冰冻的时刻,也可能是自由的时刻,是幸运的时刻,也是困顿的时刻——但这样的时刻,只存在于穿墙过去之后的回望中。何多苓、陈传兴、赖声川、张晓刚、费翔、冯远征、陈晓卿、徐皓峰、宁浩、五条人,将用各自迥然不同的故事,讲述人生与艺术无法被定义的自由。
你愿意活出什么样的世界(十三邀Ⅱ)
内容介绍: 《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收录“十三邀”第5、6、7季(2020—2023)共计40多位人物的对谈实录,重新编辑整理,全套五册,本书《你愿意活出什么样的世界》为其中之一。 作为普通人,是失败的人生吗?历史学者王笛说,普通人也可以碌碌有为;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走出孤岛,重建亲密?心理学家彭凯平说,人的本质还是要行动;在躺平和内卷之间,是否有另外的出路?政治学者刘擎讲述他对年轻人的观察;法律和道德究竟是什么关系?正义不完美怎么办?“网红”罗翔打破段子手形象,展现出他自省、审慎的一面…… 本书中,许知远对话历史、心理学、脑科学、政治哲学等不同领域的八位学者,走进更真实的处境,探讨更真切的当下。正如书名所展现的那样,所有这些探讨,最终追问的是,你愿意活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 编辑推荐: 1)许知远对话王笛、罗翔、刘擎、张双南……走进更真实的处境,探讨更真切的当下—— 如果说《站在历史的远处》是对历史和未来的沉思,这一卷则更关注当下世界的具体问题。不管是王笛对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的讨论,还是彭凯平对网络时代和后疫情时代的分析,又或是刘擎对年轻人的观察,鲁白对脑科学的科普,张双南对黑洞的另类解释,都拓宽了我们对世界甚至宇宙的认识。书名撞了宫崎骏的电影,但非有意,它来自书中彭凯平的一句话:人生就是一梦,问题是,你愿意活出什么样的世界。也可用刘擎的话来进一步理解,人类的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意愿及力量合并达成的,你愿意这个世界是一个比较融合的世界,那你可能为它付出努力,融合就更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现实。 2)“思想干货”之外,本书展现了一个更为崇高的精神世界—— 脑科学家鲁白在王国维墓地前的沉思,张双南谈起黑洞和美学时的恣意、为年轻科学工作者“哭穷”的理想主义,罗翔的挣扎、自省……正是在这些意外和细微之中,我们对一个人理解得更多。如同张双南所说,理想主义者是可以相互辨认的。愿通过这本书,我们辨认出彼此。 3)更丰富的文本,更本真的对话质感—— 所有对话均根据原始访谈整理而成,内容远超节目呈现。精选65张图片,还原采访现场。 4)便携的开本,更舒适的阅读—— 一只手轻松掌握的便携开本(115*185mm),顺纹平滑的纸张,让阅读更舒适、惬意。封面采用棉玥特种色纸,呈现纸质书应有的质感。
站在历史的远处(十三邀Ⅱ)
内容介绍: 《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收录“十三邀”第5、6、7季(2020—2023)共计40多位人物的对谈实录,重新编辑整理,全书五册。本书《站在历史的远处》为其中之一。 书中精选六位国内外人文学者,傅高义、王赓武、锺叔河、钱理群、葛兆光、何怀宏。书中有他们对历史和自我的回顾,也有对各自学术领域的最新思考,更以其丰厚的生命经验和智识,对当下世界做出独特观察——傅高义谈中美关系,王赓武谈海外华人,钱理群谈国民性问题、后疫情时代,葛兆光谈中日结构性差,等等,使我们见识思想之辽阔。而他们的生命力更让人惊叹,这一卷里的每一个人都走过那么长的历史,若非有着对生命非凡的耐心,又怎么能活过那些苦难呢? 智慧随时间而来。 ———— 编辑推荐: 1)诞生于特殊时期的珍贵对话,与老一辈学者一起沉思历史和未来,获得知识和勇气—— 在香港与傅高义谈中美关系,在新加坡与王赓武谈海外华人,在东京与葛兆光谈中日文化差异,在北京与钱理群谈后疫情时代、谈老年生活……面对六位老先生,许知远更像一个求知者,一个后辈学生,请教关于历史、未来乃至人生的困惑,而后经由这本访谈录如实传递给我们。这些即兴的对话,形成文字,似乎就有了永恒的力量。 2)本书不仅是一本访谈录,更是一部生命历程和思想历程交织的口述史—— 这一卷中的每一个人既是智者,也是长者,他们回顾各自的漫长岁月:钱理群在贵州“下放”十八年,坚持对鲁迅的研究;葛兆光在偏僻的凯里挑着柴火,酝酿出“中国思想史”;锺叔河在十年牢狱生活中想象“走向世界”;何怀宏在热闹的80年代默默翻译《正义论》……我们无法在智识上与他们比肩,但可以从他们对生命长久的耐心和激情中获得力量,今天颂赞的长期主义精神,他们在苦难中早已实践。这些丰厚的个人经验、激荡人心的品质,皆为我们带来滋养。 3)访谈不是常规的你问我答,而是去到这些老先生生命中最重要的场所,在变化的时空下,呈现出更真实日常的人物个性—— 你会看到喜欢打麻将的钱理群,无肉不欢的葛兆光,在海边背聂鲁达情诗的何怀宏,93岁仍然自己用grab叫车的王赓武,被妻子吐槽的傅高义,用湖南人的“霸蛮”登岳麓山的锺叔河,而后者,时隔一年,当许知远再次拜访他时,已经瘫痪在床。傅高义更是已经与世长辞。这正是这本访谈录的珍贵之处,它具有时间感和空间感,呈现的不仅仅是观点、语言,而是性情、风度、人在时空中真实的行动。 4)更丰富的文本,更本真的对话质感—— 所有对话均根据原始访谈整理而成,内容远超节目呈现。精选63张图片,还原采访现场。 5)便携的开本,更舒适的阅读—— 一只手轻松掌握的便携开本(115*185mm),顺纹平滑的纸张,让阅读更舒适、惬意。 封面采用棉玥特种色纸,呈现纸质书应有的质感。
纳斯达克的一代
这本随笔集包括“媒体精神”、“纳斯达克的一代”、“阅读”、“专栏”四部分,试图呈现出媒介与时代精神之间激动人心的关联。
祖国的陌生人(增补修订版)
“在你的国家,你却是个陌生人”在这本书里,作者试图通过一次穿越中国的旅行(爱辉-腾冲)来了解这个国家,但看到的事实却并非如其所想象,这在作者行走三峡和陕西以及其他地方时,似乎也是一样,传统已经断裂,混乱的价值观无处不在,他既看到了这个快速变化的国家的巨变,也看到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像是无根之萍,他们困惑、焦灼、滑稽、痛苦、失落,却也蕴涵着无尽的能量——他们无法从传统中获取价值和意义,却也享有了没有历史束缚所带来的无边界的自由。这本书在形态上或许杂糅,游记、人物、评论,都混合其中,但是其主题仍很清晰,它试图展现的是当代中国社会日益深刻的断裂感。
保持对生活的一些刺(十三邀Ⅱ)
内容介绍: 《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收录《十三邀》第5、6、7季(2020—2023)共计40多位人物的对谈实录,重新编辑整理,全书五册。本书《保持对生活的一些刺》为其中之一。 拿什么定义女性?外在的模样?流言的短长?金牌的数量?舞台的灯光?或者起起落落的流量?然而女性总是能够刺破这些定义的虚妄。从蔡皋到郝蕾到101女孩,这本访谈录跨越三代女性,呈现她们各自的困境与成长——她画出自己的桃花源,在人间做天真的梦;她在音乐中获得自由;她用写作构建自我;她赢得过金牌,但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世界;她在他人的目光与内在的自我之间寻获和解;她走上T台,然后创造自己的T台;她从不曾失去内心的纯洁;她曾用笑话消解家庭的争吵,现在又用笑声轻刺这个日益紧绷的社会;当舞台的灯光熄灭,她们走向各自的生活。 女性的力量不止于自我的成长,更展现在对世界的行动之中。 ———— 编辑推荐: 1)这是《十三邀》中唯一一部女性访谈录,呈现出三代女性的困境与成长—— 那些困境虽然因各自的时代和身份而异,却折射出每一个女性:如何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与他人的评价和解;如何突破职业的偏见;如何面对背叛,接受情感的苦……在许知远真诚、善意的理解中,她们逐渐敞开心扉,年老的天真,年轻的世故,看似柔弱的实则坚韧,看似刚强的,意外失声痛哭。每一代女性都在挣扎着寻找自己的可能。 2)穿过她们,成为自己,一部柔软而充满能量的小书—— 你很难不被蔡皋的天真感染,她像一位慈祥的外婆带你做白日梦;也无法不受黄灯对学生的赤诚感召,尤其是,如果你也曾因为学历受到不公的对待;高圆圆的挣扎或许也会触动你,她被他人的评价困扰,努力与自我和解;郝蕾的表达带来意外,岁月给予她更多,但没有伤害她的纯洁;papi酱用自洽保护自己;101女孩儿坦承被欲望折磨,那是年轻人的脆弱;至于杨扬和吕燕,她们是这么有力量的女性。这里面的每一个女性都展现了某种珍贵的特质。在一些时刻,编辑这本书为我带来共鸣和抚慰,还有真实的力量。 3)这本书不仅仅关于女性个体,也让我们看见那些不被关注的群体—— 采访黄灯老师时,一起去到刚毕业的学生的出租屋,走进他们的真实生活;那些没有得到金牌的女运动员退役后过着怎样的生活?通过和她们对话,让我们看到,闪亮的奥运会之外,那群不被看见的体育人;采访101女孩,前后历时三年,追踪她们的变化,走进“真人秀”的后台和真相。 女性的力量不止于自我的成长,更展现在对世界的行动之中。 4)更丰富的文本,更本真的对话质感—— 所有对话均根据原始访谈整理而成,内容远超节目呈现。精选70张图片,还原采访现场。 5)便携的开本,更舒适的阅读—— 一只手轻松掌握的便携开本(115*185mm),顺纹平滑的纸张,让阅读更舒适、惬意。 封面采用棉玥特种色纸,紫藤花般的颜色,呈现纸质书的美好。
脆弱的新政:明治维新与清末新政比较(东方历史评论14)
庚子国难之后,宏伟的帝国大厦摇摇欲坠,危在旦夕。颟顸的帝国统治者震惊于西人武力,不得不采用自己过去厌恶的手段为末代王朝再续一命。停科举、淘汰胥吏、办学堂、编练新军……历史仿佛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让曾经被称为“保守派”的人们做出了比“改良派”更深化的改革,然而这场改革可以像明治维新一样“力挽狂澜”吗?在旧制度自我救赎的路上,革命的野火已在徐徐延烧。
东方历史评论合集(共三册)
本套装共三册,分别为《东方历史评论:溃败的前夜:从甲申到甲午》《东方历史评论:东京时光》《东方历史评论:脆弱的新政:明治维新与清末新政比较》。
创造一个自己的时间(十三邀Ⅱ)
“十三邀”作为一档现象级人物访谈节目,自2016年启程,迄今已陪伴我们走过八年。作家许知远深度采访国内外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在对话中观察和理解这个变化的世界。 《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收录“十三邀”第5、6、7季(2020—2023)共计40多位人物的对谈实录,重新编辑整理,全套五册。本书《创造一个自己的时间》为其中之一,其余四册为:《站在历史的远处》《你愿意活出什么样的世界》《保持对生活的一些刺》和《人生的定义性时刻》。 本书中与许知远对话的是七位勇猛精进的斗士和时代的追梦人。他们是80岁了依然要去战斗的建筑界的“野武士”安藤忠雄;是只要唱起歌苦难就会消失的歌唱家田浩江;是“每一次大的成功之后就有一次大的危机”,然后再次突围发展的TCL创始人李东生;是一面帮助条件优异的学生走向世界,一面为了公平帮助农村孩子提升考试成绩,左右互搏的俞敏洪;是越艰苦就越要做美梦,现实打不垮的“许三多”王宝强;是战斗就是本能的UFC综合格斗运动员李景亮;是世界上航行最远的独臂船长徐京坤。 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拥抱世界的热情,和蓬勃、强韧的生命力,是对人人收缩且无能为力的时代氛围的反抗和克服。每个人,都可以创造一个自己的时间。
理解日本(东方历史评论 06)
《东方历史评论(第6辑)》作者阵容强大,涵盖葛兆光(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辻康吾(日本独协大学教授)、约翰道尔(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拉纳米特(牛津大学教授)、唐纳德金(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入江昭(哈佛大学教授)、矢吹晋(横滨大学名誉教授)、家近亮子(日本敬爱大学教授)、刘柠(日本研究专家)等知名学者和作家,梳理近现代日本的中国学乃至东洋学、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日本学,或介绍相关领域的学者及著作。访谈栏目收入对作家张大春关于他的新作《大唐李白》的采访;影像栏目收入摄影师北野谦的风景观念摄影;书评栏目收入路易斯梅南对《到芬兰车站》的评论、與那霸润为内藤湖南旧籍重刊撰写的导读后记等。